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祖籍洪州分寧(今屬江西修水)。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進士,受新舊黨爭之禍,一生仕途不順,但以文名世,早年師從蘇軾,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詩、詞俱佳,尤其善詩,是江西詩派的祖師。其詞與秦觀齊名,秀逸豪放兼得。著有《山谷集》。
水調歌頭·游覽
【原文】
瑤草 ① 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謫仙 ② 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 ③ ,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注釋】
①瑤草:這里指仙草。
②謫仙:代指李白。
③朱唇丹臉:指世俗中專注于功名的人。
【譯文】
仙草像碧玉一樣青翠,我在美麗的春天來到了這仙境般的桃花源。溪水清清,桃花明艷,樹枝上的黃鸝唱著婉轉悅耳的歌。我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到白云繚繞的九霄深處,一吐胸中的浩然之氣,將其化作虹霓。只怕花叢深處,濃重的露水會沾滿衣裳。
坐在碧綠的玉石上,倚靠著玉枕,拂弄瑤琴。高歌狂飲的謫仙李白在哪里呢?沒有人與我共舉白螺殼酒杯,一起開懷暢飲。我像靈芝仙草一樣純凈高雅,不像一心取悅他人的美女那么俗氣,不會為了得不到的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乘著醉意下山去,皎潔的月光與我一路同行。
【鑒賞】
本詞寫于詞人被貶期間,通過對一次春游的描述,表達了詞人對俗世的厭倦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同時也體現出了他在出、入世問題上的躊躇心態。
上片寫詞人幻想的仙境及其欲入其中而又有所顧慮的矛盾心情。開篇起興,寫瑤草蒼翠可人,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讓人急著往下看,一直深入到詞人精心營造的藝術天地里。接下來幾句描繪仙境之景。在詞人的筆下,桃園遍生仙草、落英繽紛、黃鸝鳴叫,大好的春光讓人沉醉。詞人運筆細膩,巧用比興手法,充分道出了自己進入仙境后的歡喜之情。“只恐”一句,暗含深意。
下片是詞人心境的自白,想象豐富,含蓄蘊藉。“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寫自己品質絕倫。“謫仙”兩句,寫與自己神交的李白不在,空有“白螺杯”卻無人對飲,意指世俗之中已經沒有能理解自己的人,很是寂寞。同時,這兩句也是對現實的抨擊。“我為”二句直寫自己本是香草,絕不做奸邪小人。收尾兩句,詞人下山離去,反映出他在去留之間躊躇不定的矛盾心理。
這首詞用語清麗、瀟灑率意,似是信手拈來、從容不迫,意境可追溯到陶潛的桃源仙境,但又別具匠心,可見詞人功力之深。
上一篇: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創作背景、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