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六月十七日晝寢》原文|注釋|賞析
紅塵席帽烏靴里②,想見滄州白鳥飛③。
馬關枯萁喧午枕,夢成風雨浪翻江④。
注釋
①晝寢:午睡。
②紅塵:指世俗社會。席帽:一種葦席做成的帽子,四周垂以絲網,是當時士人出門必備的用具。烏靴:上朝時所穿的靴子。這句是指奔波于朝市官場。
③滄州:濱水之地,特指隱士的居處。白鳥:白鷗。這句承上說身在官場而心在滄州,向往與白鷗結盟的隱居生活。
④“馬關枯萁”二句:是說馬咬草料的聲音在枕邊喧響,夢中化成了江上風雨激浪的聲音,仿佛自己已經置身于“滄州”。
賞析
這首詩以晝寢時一個夸誕的夢曲折地表現對江湖自由生活的向往。宋人任淵注此詩說:“聞馬關草聲,遂成此夢也。……以言江湖之念深,兼想與因,遂成此夢。”(《山谷內集詩注》)“想”指人內心的意念、欲望、情感之類,即本詩第二句“想見滄洲白鳥飛”的“滄州”之想、江湖之念;“因”指觸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的外部原因,也就是本詩第三句的馬咬草料的聲音。因為作者有思念江湖的心境,與馬咬草料的聲音相合,就促成了這個夸誕的夢境。正所謂有所思則有所夢。這就從下意識的層面表現了對江湖隱居生活的向往。
到了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有一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首婦孺皆知的小詩,被認為以平易的語言深切地表達了詩人的愛國之情。它跟黃庭堅的《六月十七日晝寢》頗有關系。都是日記式的題目;都是寫了一個夢;且陸游詩的構思也是從黃庭堅的詩而來。他同樣是有所思而有所夢,同樣是有“想”與“因”兩個方面。陸游的“想”是“尚思為國戍輪臺”,希望投身邊關,收復中原;他的“因”則是“夜闌臥聽風吹雨”的風雨之聲。“想”與“因”共同作用,便化作了“鐵馬冰河”的行軍征戰之夢。這就從表現潛意識的層面,表現了自己抗戰報國的志向理想的堅定執著。
可見,陸游詩的構思明顯受到了黃詩的啟發,只是黃詩的夢境表現得更加夸誕,語言也更加精致奇峭,陸詩則以較為通俗平易的形式出現,明顯可以避免的兩個重復的“臥”字,似乎也體現了陸游要在借鑒江西詩法的基礎上走更加平易自然的道路。黃庭堅和陸游做了不同的夢,因為夢體現著內心的焦慮與渴盼,他們在不同的時代中有著不同的理想。從立意和意境上看,黃庭堅寫“小我”之思,陸游則是“大我”之思,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上一篇:黃庭堅《寄黃幾復》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春天惜春詞《清平樂·春歸何處》思想感情解讀、創作的背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