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1]僧伽(qié)[2]塔
我昔南行舟系汴[3],逆風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4]。
回頭頃刻失長橋[5],卻到龜山[6]未朝飯。
至人[7]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8]。
耕田欲雨刈(yì)[9]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禱輒遂(suì)[10],造物應須日千變。
今我身世兩悠悠[11],去無所逐來無戀。
得行固愿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舊云三百尺,澄觀所營今已換。
不嫌俗士[12]污丹梯[13],一看云山繞淮甸[14]。
【注釋】
[1]泗州:今江蘇盱眙東北。
[2]僧伽(qié):唐高僧,西域何國人,俗姓何。龍朔初入中原,卒葬泗州,建塔供養,即僧伽塔。
[3]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東流入淮。
[4]旗腳轉:指改變了風向。
[5]長橋:在泗州城東。
[6]龜山:在泗州東北的洪澤湖中。傳大禹治水獲無支祁,鎮于此。
[7]至人: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這里指僧伽。
[8]便:便利。
[9]刈(yì):收割。
[10]遂(suì):如愿,順意。
[11]悠悠:遙遠莫測。
[12]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蘇軾自指。
[13]丹梯:指塔中的梯子。
[14]淮甸:指淮河一帶地區。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
【譯文】
前些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邊,逆風刮了三天,黃沙陣陣撲面。船上的艄公都勸我去向僧伽寺祈禱一下,果然,一炷香還未燒盡,旗子已嘩嘩向南舒卷。船順風走得快如飛箭,轉眼間將長橋甩開去,失去了蹤影。到龜山的時候,還不到吃早飯的時間。高尚的人從來都不會厚此薄彼,我呢,滿足了自己的私心,為得到順風到達目的地而歡欣。種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乘船的人要順風,來的人又對逆風抱怨。如要讓人人祈禱都如愿,老天豈不是一天要萬化千變?我如今自身與世俗兩不相關,去沒有什么追求,來也沒什么留戀。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無所謂不便。每次到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厭倦。往昔韓愈詩所說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見到的已不是澄觀苦心經營所建。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帶來的俗塵玷污了你的丹梯,請讓我登上你,飽覽群山環繞下的淮河兩邊。
【解析】
這首詩的前六句是對往事的回憶,五年前(1066年),蘇軾護父喪歸蜀,由于飽受逆風之苦,于是船上眾人勸詩人在僧伽塔禱風于神,沒想到香還沒燃完,風向變改變了,逆風變成了順風。一時之間,順風而下,船速迅速提高,“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極言船速之快。
然而詩人并不因為神靈有助于自己而相信神靈,盡管他私心感謝神靈給他提供了方便。詩人馬上想到號稱“無心”的神靈為什么厚待他而薄待別人的問題。因為處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對神的要求并不相同。耕田的祈雨,收獲的祈晴,來往于江上的人對風向也各有所求。如果人人求神輒驗,那么,神豈不要一日乃至一刻千變?因而,“靈”出于偶然,“無神”倒是必然的。詩人抓住了這種突然襲來的想法加以發揮,平淡而又詼諧地揭示了一個極簡單卻又常被人忽視的道理。
“今我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得行固愿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寫詩人當時的心情。詩人認為自己已遠離世俗,對去留行止已不放在心上,因而也用不著去求神,給它增添麻煩了。在這里,詩人表現了自己不系于物的自由心境。結尾四句寫登塔觀看風景。前二句寫塔已非舊觀。后二句寫登塔觀覽。這首詩表面上看起來是反佛的,但禪學精神卻深入其中,因為禪學的真諦在于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這首詩正是表現了佛家“真諦”。
上一篇: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洗兒喜作》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