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祖籍洪州分寧(今屬江西修水)。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進士,受新舊黨爭之禍,一生仕途不順,但以文名世,早年師從蘇軾,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詩、詞俱佳,尤其善詩,是江西詩派的祖師。其詞與秦觀齊名,秀逸豪放兼得。著有《山谷集》。
念奴嬌
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 ① 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原文】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 ② ,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 ③ ?
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孫郎微笑,坐來 ④ 聲噴霜竹 ⑤ 。
【注釋】
①永安城:指白帝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②扶疏:枝葉分披貌,意為枝葉繁茂。
③醽醁:好酒。
④坐來:馬上。
⑤霜竹:竹笛。
【譯文】
雨過天晴,天邊出現一道彩虹,萬里秋空一片澄明。如秀眉的山巒經過雨水的洗刷,仿佛披上了新綠的衣服。月中的桂樹還很茂密,怎么能說今夜的月色不明亮呢?萬里晴空,嫦娥在哪里?她駕駛著這一輪圓月,在夜空馳騁。月光寒冷,為誰照射在這壇美酒上?
一群年輕人伴我左右,在微涼的晚風中踏著幽寂的小徑,走進長滿林木的張家小園,暢飲歡談。讓我們斟滿手中的金荷葉杯,雖然離家萬里,可是把酒暢飲的歡聚時刻實在難得。老夫我一生漂泊,走遍大江南北,最喜歡聽臨風的霜笛。孫郎聽后,微微一笑,吹出了更加悠揚的笛聲。
【鑒賞】
這首詞作于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當時詞人被貶戎州(今四川宜賓)。全詞意氣縱橫,充分顯示了詞人不懼人生坎坷、世事艱險的曠達胸懷,反映出其寵辱不驚、坐看風云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眾人賞月的情景。開篇三句起筆闊大,描繪秋山遠景。在這里詞人妙用倒裝,把“秋空凈”寫成“凈秋空”,筆勢縱橫,鮮活再現了新雨之后天空一碧如洗的情狀。緊接著一個“染”字,寫出了雨后青山的生機勃勃。這三句色彩鮮明,動感十足,給全文作了抒情的鋪墊,非心胸豁達、豪氣干云者不能寫出。后面的“桂影”六句,寫明月冉冉升起,當空而掛,中秋雖過,但光輝不減,這是詞人心底流露出來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言壯語。結尾兩句是一個過渡,從月到酒,為下文做鋪墊。
下片抒懷。開始三句交代環境:眾人相隨,園中賞月。“共倒”三句,寫大家開懷暢飲,盡情沉醉,而“家萬里”亦隱含著詞人被貶他鄉、飄忽不定的傷感。但是,這樣一個曠達之人絕不會就此低沉,于是詞人大筆一揮,高唱道:“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身處逆境之人卻能發此豪邁肆意之語,可見其心中激情猶在。結尾一句寫到吹笛的孫彥立終遇知音,自然要奏上一曲。
這首詞筆勢縱橫、肆意不羈、情懷激蕩,兼具沉郁幽深和豁達豪邁的風格,已得東坡神髓,是詞人晚年少有的佳作。
上一篇:黃庭堅《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黃庭堅《南鄉子·重陽日宜州城樓宴集即席作》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