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與翻譯、賞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 杜郎中,其人未詳。從整首詩來看,這是一首中秋月夜懷人之作。
“中庭地白樹棲鴉”。起句為我們描繪的是中秋滿月初出時的圖畫。圓圓的月亮升起來了,皎潔的月光灑滿庭院,頓時好像把地上鋪了一層潔白晶瑩的霜雪。大樹上棲息的烏鴉,由于皎月的驚擾,偶爾發出低低的騷動聲。這里,詩人描寫月色之美,著眼于一個“亮”字。兩處落筆,表達出一種驚嘆之情: “地白”二字,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靜夜思》) 的鮮明感受,寫出了月光之下,庭院的空明境界; 而 “樹棲鴉” 則是借樹上烏鴉的躁動不安來烘托中秋之月異乎尋常的明亮皎潔。僅僅五個字,質樸無華,卻很好地渲染出了靜謐幽雅的氣氛,將人帶入了天地澄徹明凈的意境。
假如說首句描繪的是月亮初出的動人圖畫,那么次句寫的則是月掛中天時的情景了。“冷露無聲濕桂花”,既是實寫夜深天涼,冷冷的露珠悄無聲息地打濕了庭院中的桂花;它又是虛寫,暗示出詩人望月,是篇中點題之筆。萬籟俱靜之中,詩人久久佇立在素輝遍灑的庭院,凝望著高懸于天上的一輪明月,不禁浮想聯翩: 人間有桂花,月宮中不是也有桂樹嗎?月色如此明亮清冷,它首先打濕的大概還是天上的桂花吧?也許此時,詩人還會想到伐桂的吳剛、樹下搗藥的玉兔和廣寒宮中孤獨寂寞的嫦娥呢。這樣,詩人用“桂花”不僅將人間、天上聯系起來,而且將意境開拓得更加悠遠,給人以無限豐富美好的聯想。“冷露無聲”四字,既是寫秋露的輕盈無跡,又是喻指空中灑瀉的月華清輝。或者更確切地說,在詩人眼里二者是合而為一的,冷露是隨著月光從廣寒宮中灑向人間大地的,這是一種“空里流霜不覺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的妙境,它使人身不由己地沉浸于情思綿邈的境界之中。
中秋月夜,難道只有詩人自己在舉頭凝望?當然不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推己及人,既然月在天下共望之中,自然是“今夜月明人盡望” 了,只是同是望月,人們的情思各有不同,不知道誰人的 “秋思” 更甚罷了。詩的頭兩句,并沒寫一個“月” 字,但月夜之景卻宛然在目。到第三句,詩人才明點望月。詩人此時懷念好友,相思而不得相見,“秋思”正濃。然而他卻不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苦,而是以委婉的語氣發問,說月光帶來的秋思這么多,但不知它終究都落在了誰家庭院?這一問,不僅含蓄地抒發出自己望月懷人的情感,而且,也將所思念的杜郎中之情感包容在內了。詩人渴望的是彼此相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水調歌頭》) 這里的 “落” 字,用得新穎別致。仿佛那“秋思” 不是發于自我,而是伴隨著月華清輝灑落到人間似的。結合前兩句,你真的會覺得清輝與“秋思”落在詩人庭院中最多,而他的愁思也最濃了。
自古以來,對月詠懷之作多不勝數,佳句亦眾。而此詩卻能獨辟蹊徑,以細膩的觀察和豐富優美的想象,生動傳神地描繪出一個月明天闊、情思深長的境界。結尾以問句作結,筆致空靈,感慨無限,將懷人念遠的情意表達得委婉動人,耐人咀嚼,獨具一種清新雋永的韻味。
上一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華南虎》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