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
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
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
這雖是一首詠物詩,然而卻托物言志,思理深切。
“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還繞折殘枝。”陰歷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每逢這一節日,古人都要外出賞菊和登高,還采摘菊花插戴在鬢發上。題目中的“十日菊”,則是指重陽節后第二天的菊花。過去,有的本子上將“日”字作“月”,實誤。節日一過,摘花賞菊的人們便不見蹤影,顯得格外冷清。盡管“蜂愁”,蝴蝶卻不知曉,依然在庭院人們折殘的菊花叢中盤繞,翩翩起舞。“殘”,為唐人口語,意思是“剩”、“余”。“折殘枝”,即折剩之花枝,并非是說折得僅僅剩下了枝葉。有人以此來解釋“蜂愁”,雖然能講得通,但卻與本詩的詩旨不符。這兩句,從表面來看,是在那里“詠物”,實則已為詩人下面生發議論作了張本。
“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兩句議論,承上面“蝶不知”所來。“蝶不知”而“人有知”。蝶“不知”節已過而仍繞花枝,表明秋香未衰;人“有知”卻徑自離去,正說明人心有別。實際上,“九日”之菊與“十日”之菊是很難區別的,后者依然幽香沁人心脾,神采動人,決不至于一夜過后便色香俱衰。問題的關鍵,是隨著“節去”,人們的心態已發生了變化!詩人肯定“十日菊”的“秋香”,為其所受冷遇而不平,這其中,實有寄托。“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世態又何嘗不是如此炎涼!對于這種“時態”,詩人是不滿的,曾在詩中這樣自陳心跡:“時態懶隨人上下,花心甘被蝶分張。”(《次韻酬張補闕》)在另一首《菊》詩中,詩人更這樣寫道:“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不僅描寫出池岸菊花的高潔氣質,而且賦予其以人格化的描寫,通過與占踞高位卻“在人無用,在物無成”的瓦松相對比,稱頌了菊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氣節。可以參讀。
這首詠物詩,既于惜花之中寄寓著深沉的感慨,透露出不平之氣,同時又深刻地諷刺了當時的世態炎涼。正由于這些原因,后代一些論詩者對此詩評價很高。如陳知柔曾云:“唐人嘗詠《十日菊》:‘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世以為工,蓋不隨物而盡。……東坡亦云:‘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也。然雖變其語,終有此過,豈在謫處遇時感慨,不覺發是語乎?”(《休齋詩話》)以為此詩立意在蘇詞之上。
上一篇: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渙《惆悵詩十二首(其十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