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其一)》原文與翻譯、賞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①,不教胡馬度陰山②。
【注釋】 ①但:只要。②胡:指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陰山:綿亙于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陰山山脈。
【詩大意】 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依舊,戰火連綿,已歷經千載;至今邊烽仍未熄滅,萬里征戰的將士還未歸來。假若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還在,邊軍有著杰出的統帥,必教胡馬不敢南侵,定使陰山固若金湯。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明人李攀龍稱之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開篇第一句,便是盤空硬語,表面上是寫明月和關塞,但實際上,詩人是將深沉的歷史感寄寓于詩中。這里,秦月漢關,都不是確指,而是互文見義,暗示秦漢兩代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戰爭頻繁,邊塞經歷了無數腥風血雨。那時的將士們早已化作寒煙衰草,然而,明月依舊,關塞依然,只有它們才是歷史的見證。 回憶歷史,自然要返觀現實,而現實又是怎樣的呢?詩的第二句,詩人以“萬里長征人未還”相承。由“萬里長征”,可知邊烽未熄;由將士未歸,足見征戰之苦;是欲歸不能,還是已戰死沙場?詩人沒有直說,但詩中所包含的不正是所謂“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曲》)的悲憤意蘊嗎? 由這寥寥七字,人們或許可以想見那烽火遍燃的關塞,想見那漫漫黃沙和累累白骨,想見那“新鬼煩冤舊鬼哭”(杜甫《兵車行》)的凄慘情景。這句詩,詩人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濃縮了唐代邊塞的現實情景,恰與第一句相襯。在這兩句詩中,詩人首先思接千載,追溯歷史,隨之則視通萬里,描寫現實,萬里征塵盡收眼底,千年興慨獨上心頭! 詩句將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交織在一起,具有一種恢宏的氣象。
詩的第三、四兩句,以假設句式議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實際是承一、二兩句,對歷史和現實的進一步感嘆。“龍城飛將”是指漢代名將衛青和李廣。據《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記載:漢元光六年,衛青追逐匈奴至龍城,斬虜首數百。又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漢武帝時,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右北平,漢郡名,大致相當于后來的營州,營州舊治龍城(今遼寧省朝陽縣)。詩人在此借用這兩個典故,并非發豪邁之語,實是抒激憤之情。在詩人看來,假若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能活在今天,何愁邊烽不熄!何愁胡兵不敗!何愁萬里征戰的將士不歸呢!這歷史與現實的反差,豈不正是現實的悲劇嗎?詩中議論,特別是絕句中的議論,多為詩家所忌。但所發議論若能見識高遠、恰到好處,則會深化詩的內涵,增強詩的力度。黃生在《唐詩摘抄》中評論此詩時說:“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此詩亦涉議論而未嘗不佳。此何以故? 風度勝故,情味勝故。”的確,這首詩的第三、四兩句所發議論,高屋建瓴,寓意深邃,是議論,也是感嘆;格調似沉郁,卻又爽健,堪稱“盛唐之音”。
這首絕句,將明月、雄關和萬里邊塞聯在一起,構成雄渾的境界,把詩人對歷史的感慨和對現實的憂患熔為一爐,情思悱惻,令人百讀不厭。
上一篇:《涼州詞》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