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diào)·折桂令 風雨登虎丘
喬吉
半天風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樹鉤婁。苔繡禪階,塵粘詩壁,云濕經(jīng)樓。琴調(diào)冷聲閑虎丘,劍光寒影動龍湫。醉恨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鎖吳愁。
虎丘在蘇州(春秋時吳國都城)西北約五公里處,丘上泉石幽勝,藤蔓披拂,尤其埋葬吳王闔閭的劍池一帶,更是峭壁如削,氣勢雄奇。這首小令便是作者逸興大發(fā),于風雨中登臨這一古代名勝寄托感慨的記游小作。
起句揭題,總寫登臨時的節(jié)令氣象特征。一個“秋”字,為全篇涂上了清冷的色調(diào)。以下分層鋪寫山上景致。山石狀如蹲虎(楚語稱虎“於菟”),樹干彎曲交錯,著眼于描繪山中自然景觀之“奇”。“苔繡禪階”三句為“鼎足對”,有力地渲染了寺廟的荒涼冷寂。接著一個對偶句承上啟下,非常精彩。內(nèi)容上它關(guān)合前文,進一步寫虎丘的寂與奇,時間上它溝通著今與古,從對現(xiàn)實的描寫引入對古代的遐想。上句“琴調(diào)冷聲閑虎丘”,寫寂靜中偶然傳來音調(diào)清冷的琴聲,更覺虎丘閑靜。據(jù)傳闔閭愛劍,死后曾用“專諸”、“魚腸”等三千名劍陪葬于劍池底下的墓室中。“劍光寒影動龍湫”,寫風吹雨打池水蕩漾,仿佛是那古劍在閃爍寒光。古代傳說的運用,大大加強了虎丘風光的神奇。這是從視覺上以虛寫實。“冷聲”、“寒影”,照應著首句的“秋”字。
最末一節(jié)四句,抒發(fā)對古史的幽思。伍子胥為報父仇去楚入?yún)牵咧冶M智,屢建大功,但因直諫觸犯吳王,自刎后尸體都被扔到江中,相傳成為濤神,人民立祠永為紀念。而吳王夫差不可一世,曾圖霸中原,豈料遭到越王勾踐復仇,身死國滅。“浪卷胥魂,山鎖吳愁”二句,通過贊揚伍子胥英魂不死長存天地之間,和譏刺剛愎自用的吳王到頭來成為山中一抔黃土只有哀愁,肯定了千古是非終由歷史作出公正裁決。“卷”字充滿活力,“鎖”字表示拘囚,鮮明體現(xiàn)出作者的愛憎褒貶。“浪”因風雨而生,“山”即虎丘,仍暗應著標題。
全篇遣詞造句凝練典雅,結(jié)尾寓情于景,意境幽深,反映了后期散曲趨向典雅工麗的特色。
上一篇:風月所舉問汝陽記(十六首)·雙調(diào)·折桂令問黃肇·|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雙調(diào)·折桂令·虞集|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