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原文與翻譯、賞析
黃沙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黃沙直上: 一本作“黃河遠上”。
【詩大意】 西望那金色的沙原,一直延伸到白云之端;一座邊塞的城池,孤零零地依偎著萬仞高山。是誰吹奏起《折楊柳》的笛管,其實又何苦嘆息艾怨; 因為春風呵,根本吹不過玉門關!
【賞析】 這首詩寫遠征戍邊士兵們的復雜思想感情。它一開始就向我們展現了蒼涼壯闊的大西北風光:“黃沙直上白云間。”浩瀚無垠的黃色沙原,綿延不斷,伸向遠方。目之所及,它沒入了天邊的白云之間。它是那樣遼闊而壯觀,又是那樣的荒涼而空寂。似乎使人想象到天上不見眾飛鳥,地上不見草木春。這句是寫西北遠眺所得,是遠景。“一片孤城萬仞山”,則是寫中景,寫隊伍的暫時宿營之地——塞上孤城玉門關。“一片”,即一座。而在辭采上,含有 “單薄”的意思。荒寂的原野上,有形勢險峻的高山矗立,倚傍群山的,便是漠北孤城玉門關。“一片孤城”與“萬仞群山”相對,形象鮮明,對比強烈。不僅組成一幅雄偉蒼涼的圖畫,而且給人以極為孤獨寂寞的特殊心靈感受。岑參的《玉門關蓋將軍歌》中有:“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所寫景色與王詩此境十分相似。也是著重描繪邊關的空曠、荒涼、寂寥。然而,二詩相較,就不難發現王詩藝勝一籌。它不僅氣勢大,更重要的是情感充沛。通過景物,渲染出一種濃烈的荒漠氣氛。而這氣氛,是與征人的心理狀態恰相契合的。他們地處孤城,西瞻前程,黃沙起伏,漫無邊際。“何時何處是歸程?”心中禁不住涌出陣陣茫然之感。這時,忽然聽到了凄涼婉轉的羌笛之聲。而羌笛所吹,又是《折楊柳》之曲,這就更引起了征夫們強烈的懷鄉之情。《折楊柳》歌辭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羌笛何須怨楊柳”句即由此化出。詩人代征人設想:羌笛又何必吹出這種“愁殺行客兒”的悲婉樂曲呢? 折柳贈別之時,由于怨傷離別,以至于引起對楊柳怨恨,并且這種感情在笛聲中也透露出來。可是一想西出陽關,再往前走,氣候就更寒冷,地域更荒僻,雖有春風,但“春風”也是“不度玉門關”啊! 在那里,楊柳不青,想要折一枝寄情都不可能。笛吹怨別,豈不更是枉然!“何須怨”并非不怨,而是怨也無用;無可奈何之中,更見怨情之深。詩人將折柳贈別的風俗與羌笛吹奏的傷離之曲巧妙地結合起來,也把對黷武開邊、不恤士卒與特殊的苦塞地域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揭示了征人對統治者不滿而又惆悵難言的復雜心態。一筆數寫卻又極盡含蓄不露之妙。
此詩雖極寫遠戍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慷慨多氣。毫無衰颯頹唐情調。吳逸一《唐詩正聲》評價它:“神氣內斂,骨力全融,意沉而調響。”是極有見地的。
相傳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同飲,恰遇歌伶唱曲。三人便私下相約,以伶人唱詩多寡而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唱到了。而其中佳麗之尤者所唱正是此首《涼州詞》,王甚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由此可知,王之渙此首,在當時便已是廣為傳誦的名篇。
上一篇:《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出塞(其一)》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