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原文與翻譯、賞析
泰戈爾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只是在游戲中間
有時仿佛有一段歌調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動我的搖藍時所哼的那些歌調。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歡花香在空氣中浮動,
廟里晨禱的馨香仿佛向我吹來像母親一樣的氣息。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只當我從臥室的窗里外望悠遠的藍天,
我仿佛覺得我母親凝注在我臉上的眼光
布滿了整個天空。
(謝冰心 譯)
【賞析】 人們也許不會想到,這首令人夢縈神牽的小詩竟是由一位65歲的老人吟唱出來的! 泰戈爾曾經有過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與妻子的和諧而快樂的結合實屬人間罕見。婚后,他們有了一對兒女。然而好景不長,妻子中年去世,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不久也相繼夭折。歲月流逝,可是,是,孩子們與母親呢喃細語、相親相愛的情景卻永遠地留在了詩人的記憶里。悲哀之余,泰戈爾寫出了無數溫和幽婉的小詩,以純凈的 “人類的兒童”之心歌頌“母親的永恒的神秘與美,與孩子之天真”,這就是他的《新月集》的由來。此外,還有很多這類散篇陸續問世。《仿佛》這首執著地追尋母愛的小詩,想必是受到了這段童話般的經歷的啟迪。
和兒女相比,泰戈爾自己的童年卻遠遠不是那么快活。他自幼喪母,在孤獨寂寞中度過了少兒時光。母親在他的心中只留下了幾縷模糊的記憶,那“仿佛” 是曾經屬于她的博大而溫馨的母愛,誘使詩人苦苦地渴盼,追求了一生。這就是小詩誕生在詩人暮年的原因。
在藝術手法上,小詩主要以虛寫取勝。因為詩人突出強調了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所以全詩無一句實寫。小詩的三段分別寫幻聽、幻嗅、幻視,從不同的側面描寫母愛。
第一段寫幻聽。印度是一個詩的國度,據說當孩子做錯了事,母親必定唱一首相應的詩,以示教誨。孩子們是在詩歌的伴隨下長大的。“我”雖然失去了母親,但兒時母親哼過的搖籃曲的美妙旋律卻早已深深地銘刻在心里。這歌調陪伴 “我”游戲,使 “我” 不再孤獨寂寞,好像母親就在我身邊。
第二段寫幻嗅。當 “我”還在吸吮母親乳汁的時候,就熟悉了母親身上所特有的馨香。故而當遍地合歡花盛開之時,“我”一下子就捕捉到了那仿佛是“母親一樣的氣息”——廟里晨禱的馨香。它沁人心脾,令“我”心醉神迷,也使 “我”心目中母親的形象變得更加圣潔。
第三段寫幻視。似有形又無形的母親慈愛的目光包容著“我”。在一片靜寂中,“我”默默地沐浴著她的恩澤,心情格外恬靜、安適。由此,那博大的母愛在宇宙間彌漫開來,無所不在,化作永恒,與日月同輝,和萬物共榮。
詩人通過“幻聽”、“幻嗅”、“幻視”的描寫來表現對母親的遙遠而親切的回憶,步步切題。小詩極富朦朧美,廖廖數筆,便創造出一個清新淡遠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詩人“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的藝術功力之所在。而三種幻覺交融在一起,又使母愛具有了一種巨大的力量,得以實現最后的升華,使人從內心深處油然升起一種對母愛的深切感懷。
上一篇:《從軍行(其一)》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