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多菲·什么是悲哀》中外哲理詩賞析
什么是悲哀?茫茫大海。
什么是歡樂?海底珍珠。
不待從海底取出,
或許已毀于中途。
面對茫茫大海,觀潮者除去感到自己生命的渺小外,還能收獲什么呢?自然是悲從中來。 “大海”作為“生活”的意象,裴多菲提出一個嚴峻的、引人思索的大問題。
要顯示人生價值,唯有摒棄觀潮的態度,勇于投入這生活的“大海”,追尋、探取“海底珍珠”,“珍珠”作為“真理”的意象,昭示著得到和掌握真理,是需要付出努力,是需有獻身精神的。唯此,才有真正的歡樂。
但是即使是有這番努力和獻身精神,獲得了真理的“珍珠”,在顯示了人生價值的“歡樂”時刻,詩人又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獲得的真理可能很快失去(“不等從海底取出,或許已毀于中途。”)那么,歡樂在哪里?詩篇戛然而止,但正象一首動人的樂曲,在不該結束時結束了,余音裊裊,引人遐思不已,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裴多菲給人的哲理啟示是雋永深刻的:人生的快樂是在真理的追尋過程中,而不在于獲得;真理不是恒定的,它隨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因此,作為勇敢的人,應該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躍身大海(生活),取出新的真理的“珍珠”,永不止步,真到生命的盡頭。只有在一次次的拼搏過程中,才顯現出生命的價值,才能體味到真正的歡樂!
其實,只要我們回顧歷史,放眼現實,預測未來,就深知這種如同愛因斯坦“相對論”真理觀的正確性。古往今來,多少所謂“絕對正確”的真理已成以往,新事物不斷涌現,人們為了追求新的真理,為之投入,為之獻身!
上一篇:《阿爾蓋齊·人與人》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眾人》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