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中國的人命》原文|注釋|賞析
我在太平洋會議的許多廢話中聽到了一句警語。勞耳說: “中國沒有廢掉的東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 ”
人的生命! 你在中國是耗廢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爛棉花有老太婆去追求,路邊餓得半死的孩子沒有人過問。花十來個銅板坐上人力車要人家拼命跑,跑得吐血倒地,望也怕望,便換了一部車兒走了。太太生孩子,得雇一個奶媽。自己的孩子白而胖,奶媽的孩子瘦且死。童養媳偷了一塊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隸,連夜壺也要給師傅倒,倒得不干凈,一煙袋打得腦袋開花。煤礦里是五個工人當中要殘廢一個,日本人來了,一殺是幾百。大水一沖是幾萬。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裝滿二十多個南京城(說得正確些,是每年死的人數等于首都人口之二十多倍)。當我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每個字出世是有三個人進棺材。
“中國沒有廢掉的東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您卻不可作片面的觀察。一個孩子出天花,他的媽媽抱他在懷里七天七夜,畢竟因為卓絕的堅忍與慈愛,她是救了他的小生命。在這無廢物而有廢命的社會里,這偉大的母愛是同時存在著。如果有一線的希望,她是愿意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奮斗,甚而至于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
這偉大的慈愛與冷酷的無情如何可以并立共存?這矛盾的社會有什么解釋?他是我養的,我便愛他如同愛我,或者愛他甚于愛我自己。若不是我養的,雖死他幾十萬,與我何干?這個態度解釋了這奇怪的矛盾。
中國要到什么時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貴于財富,人命貴于機器,人命貴于安樂,人命貴于名譽,人命貴于權位,人命貴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時,中國才站得起來!
(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版《陶行知文集》)
賞析 這篇雜文以小見大,從一句話說開去,以明確的立論,清晰的條理和充分的事實,揭示了深刻的主題。
太平洋會議本是帝國主義者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贓會議。作者當然會認為他們說的是“廢話”。但勞耳的一句話,“中國沒有廢掉的東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卻擊中了中國的要害。在舊中國的確如此。作者抓住勞耳的這句話,首先用活生生的事例和令人吃驚的數字,揭示出中國耗廢生命的事實。“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裝滿二十多個南京城”!對比鮮明,使人觸目驚心。接著作者的筆鋒由淺入深,以“偉大的母愛”來反襯對別人生命的冷酷無情,具體而形象地揭示出產生浪廢生命現象的思想根源——極端的私有觀念。這才是這篇雜文的矛頭所向,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但文章并沒有停止在消極的揭露上,在文章的最后,用排比句式,從正面指出了出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沒有著眼于社會制度的變革,而是著眼于人們的觀念的轉變。即只有當人們把人的價值看得高于一切時,“中國才站得起來”。這論斷的確震聾發聵,顯示了作者思想的深邃。當然,社會的黑暗是摧殘人的生命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作者是知道的,事實上在文章中也給予了揭露,文中所列舉的那些事例便是證明。但只有社會制度的變革而沒有對人的價值觀念的改變,耗廢人的生命的現象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對此,今天的人們是不難理解的,但在30年代,作者就從這一深層提出問題,確是難能可貴的。
在一篇700多字的短文中,從一句話引申出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問題,使文章顯得十分集中、精煉。當得“短小精悍”四字。
上一篇:謝六逸《中國人的“過多癥”》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彭端淑《為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