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攀龍·和聶儀部明妃曲》原文賞析
天山雪后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
《明妃曲》是漢樂府舊題,寫王昭君出塞之事。“明妃”即王嬙,字昭君,晉人因避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她本是漢元帝宮中美女,竟寧元年(前33)被派遠嫁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她在塞外荒寒之地,滿懷眷戀故國的深情,度過了抑郁的一生。從漢樂府開始,歷來有不少詩人歌詠過這件事,對明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首和聶儀部(儀部即禮部,聶儀部生平未詳)《明妃曲》,以新穎別致的手法,刻畫了明妃的生動形象,揭示了內心的苦悶,具有感人的力量。
這首《明妃曲》的新穎別致之處,在于它只截取明妃生活中的一個片斷,通過生動傳神的筆墨,給以描寫和刻畫,讓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從中自然地、含而不露地表現出明妃懷念故國的深情。
首先,在人物出場之前,作者先作了環境的烘染:“天山雪后北風寒。”這一句交待了地點,是遠在北國的天山,也交待了時間,是在酷寒的冬季。特別是對于環境,接連作了兩個層次的遞進性的描寫。第一層點出是在大雪紛飛之后,可以想見,那空曠荒涼的北國,冰封千里,闃寂無人。第二層更進一步,大雪之后,凜冽的朔風呼嘯而來,攪天動地,更加寒冷徹骨,這是詩意的重點所在。這樣,全句歸結到最后一個“寒”字上,極為自然而有力,使人讀來真有不寒而栗之感。在這樣苦寒之地,誰能有什么好心境呢?這就為明妃的出場,作了很好的鋪襯。全句高度概括,極富包容性,在有限的文字中表達出了豐富的內容,于此可見我國古典詩歌語言精練之一斑。
接著,作者開始描寫明妃的形象:“抱得琵琶馬上彈。”在風雪之夜,明妃騎在馬上,懷抱琵琶,正在深情地彈奏。這一句中,作者并不去寫明妃的面部表情,而明妃的神態卻凸現眼前。關鍵在于作者成功地使用了一個動詞“抱”字。琵琶是撥弦樂器,最早流行于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多在馬上邊走邊彈,“抱”字是寫實性描寫,形象宛然。但它又不僅僅是在寫實,風雪之夜,遠在異國的明妃更顯孤獨,她只有把滿腔心事通過彈奏琵琶而傾訴出來。一個“抱”字,表現出了她和琵琶相伴之情,她的孤苦的心理,對于故國的思念,都從一個“抱”字中曲曲傳出。并且,句首的“抱”字和句末的“彈”字,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演奏動作,作者通過這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動作,成功地勾勒出了明妃的形象,使人讀來如見其人。一個“抱”字,本來極為平常,但一經作者在詩中點化,就具有了非同尋常的妙用,可謂善于煉字,使平字見奇。
然后,作者在后面兩句中,把人物的動作和眼前的景色結合起來,進一步揭示出明妃愁悶痛苦的內心。“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 (音kan)。”前一句的 “曲罷”二字上承第二句的抱琵琶而彈奏,但又有轉折之意,下啟第四句的“徘徊”動作,承前啟后,過渡自然。此時,一曲終了,明妃還沉浸在深情的琵琶聲中,猛抬頭看見從青海湖那邊升起的一輪明月,還以為是當年在長安宮中看到的明月哩(當然是的,但這是詩的說法),因而久久徘徊觀看,如處漢宮之中,不忍遽去。這兩句,把前面彈琵琶的動作,換成了對月徘徊的行動。“不知”,已見癡情; “徘徊”,更顯眷戀。天上的一輪孤月與地下永不能歸的女子,相望相憐,情景交融,把明妃對故國的懷念,表達得十分深沉而又強烈。至此,人物的形象清晰而又豐滿,全詩充滿了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絕句,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為短小的一種形式,它對于描寫人物,在容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本詩的作者卻處理得極好。他不僅只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斷,而且在片斷中也只選擇了馬上彈琵琶和徘徊望月的兩個最能表現故國之思的典型行動,通過簡練而又生動的描寫,來揭示人物內心情愫,表現了強烈深沉的故國之戀,可謂以少勝多,神余言外,在歌詠明妃的同類詩作中,真是別具一格。
上一篇:古詩《黃景仁·和仇麗亭》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問陶·詠懷舊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