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無名氏·情探
書生王魁貧病交加,困臥街頭,被善良多情的煙花女敫桂英救起,并以身相許。深夜伴王攻讀詩書,資助銀兩,催他赴京應試,可是王魁得中狀元后,忘恩負義,把海神廟的盟誓拋到九霄云外。他遺棄桂英,另攀高枝,招贅相府。桂英的怨憤無處申訴,自尋短見。死后,其鬼魂活捉王魁報仇雪恨。
(王魁上,唱)
【月兒高】 更闌靜,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樓臺,(敫桂英率鬼卒上,繞場下) (王魁唱) 透出了凄風一派! (詩)
“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洞房今夜坐,心事卻如秋。” (白)下官王魁,自從招贅韓相府第,不覺一月有余,女貌郎才,歡同魚水。但不知那海神廟送行的敫桂英是何下落? 這本賬既已一筆勾消,敫桂英啦,敫桂英! 今生是我用的情,前生是你修的命!(聞風聲起,鬼座巡下) 呀! 垣墻外為何陰風颯颯? (敫桂英上,鬼卒隨后。敫桂英在場內放腔)
【水荷花頭子】 陰風颯颯,黑月無輝。相思血淚汩盈腮,到如今化為孽海。(鬼卒白) 前面黑氣罩天,即是王魁寢室了。(敫唱)
【園林好】悲哀,你看他綠窗燈火照樓臺,哪還記得凄風苦雨,臥倒長安街! (王唱) 人生莫作虧心事,處處風聲是禍胎。(鬼卒唱) 孽火如雷,立拉入陰陽界索還命債! (敫阻介,唱) 緩思裁,權相待,猶恐他從前恩愛依然在,好叫奴千回萬轉,觸目傷懷! (王唱) 觀書眼不開,和夢赴陰臺。(進帳作睡狀) (眾鬼卒怒下) (敫唱) 且向紗窗叩玉釵。(靜聽,不見響動,進門) (王聞聲起床,手持燭唱)睡定人還起,無風門自開。(開門探望,敫現形) (王唱) 今朝都到眼前來。(驚問) 呀! 你是誰? (敫白) 是我。(王白) 是你,你是誰?(敫白) 找狀元公道喜! (王驚怖背介,唱) 此事真奇怪! 面龐兒卻好似從前恩愛。(回身對敫) 你是那何方何氏女裙釵? 為緣何千山萬水得到來? (敫唱) 分明是意中人,卻變作眼中怪。狀元啊,你就忘卻了敫家一女孩? (王唱) 是人是鬼,是禍是災? 我朱門洞府未曾開,春色因何入得來? (敫唱) 請君猜。我潛蹤秘跡上春臺,都只為魚水舊和諧。(王背立籌思,唱) 不該不該大不該,這個關兒怎下臺? (沉思,白) 有了。(唱) 你更深夜靜把門開,誰家信風吹裙帶,有何面目假作癡呆! (敫哭泣,唱) 為誰辛苦為誰來,不想你平白將奴怪。(王悵然背立,唱) 可憐她一寸相思一寸灰! (敫悲,白) 喔呀! (王唱) 且免悲懷,且免悲懷。(急轉) 你千山萬水無音無信忽然來,同行婢媼今何在?則令人好生莫解。
(敫白) 喔! 狀元疑的是這個,待奴先與狀元公道喜,奴再細細的訴。(王白) 不必了。(敫白) 狀元公身體可好?(王白) 我問你路上的事。身體有何不好! (敫白) 但得郎君玉體安康,便是奴家萬幸了。(王白) 我問你路上的事,不用嘮叨! (敫白) 哎呀,狀元公,如何又是嘮叨? 我想去年秋后,郎君深夜攻書,奴在一旁烹茶奉水,那時西風瑟瑟。奴說:“郎君安寢了吧。”及入羅帳,郎君足如冰冷。奴偎足而眠,終夜不暖。次日郎君就得了一個寒疾,醫藥罔效。奴家許上一愿:“皇天呵,菩薩! 保佑郎君安好,愿減奴六年之壽。”后來奴在海神廟前,求得藥簽一方,郎君病體就脫然而愈。狀元公,你還記得記不得? (王白) 我記得怎么樣? 記不得又怎么樣? (敫白) 記得就好! 奴怕郎君玉體不安,無人侍奉,(取出藥方) 故特地送此藥方而來。(王背立灑淚,白) 呵,往事如塵,說得我柔腸寸斷! (唱)
不該不該大不該,王魁做事不成材。感得她千山萬水一人來,況且她花容玉貌依然在! 徘徊,那韓丞相知道多妨礙。皇天鑒我懷,昧良心我出于無奈,(回首對敫) 藥方兒于我何有哉?
(擲藥方于地,白) 我不病了,縱病也有人伺候。(敫白) 伺侯有人,更是奴家萬幸了。敢問狀元公,伺候又是何人? (王白)你聽! 本官蒙當今天子,欽點一十七頭名狀元,恩上加恩,寵上加寵,欽命入贅韓相府第。你要問伺候我這人,就是當今一品當朝韓宰相的堂堂小姐。(敫諷剌地笑介,白) 賀喜了。敢問狀元公,萬歲爺是管眾人的婚姻,還是專管狀元、宰相兩家的婚姻?(王背白) 好厲害! 聽她這話,是要告我停妻娶妻了。我且戳她一戳。(向敫) 專管狀元、宰相兩家的婚姻。(敫白) 更可喜了。既是如此,奴就要請見有福有命的狀元夫人,聽聽遵旨成婚后的教訓,(王白)那不必了。雪花紋銀二百兩,書信一封,早送到洛寧敫家莊,那就是成婚后的教訓。(敫白) 狀元公費心了。但不知這個教訓從何說起? (王慚愧,白) 你回去自然明白。(敫白) 呀! 我回去則甚? (王白)你不回去又則甚? (敫泣,白) 自從別后,(唱)
梨花落,杏花開,夢繞長安十二街。夜間和露立窗臺,到曉來輾轉書齋外。紙兒,筆兒,墨兒,硯兒呵! 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淚灑空齋,淚灑空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見一書來。
(王長嘆,白) 事如春夢了無痕,忍俊不禁了! (敫拭淚,白)四月初旬,算來是京城放榜之期,奴家又到海神廟禱告。奴說海神呵,(唱)
你生時忠義死時哀,到而今香煙萬代。我郎君落拓青衫一秀才,要保他文章合派,莫使他春愁如海。神靈幾鑒憐奴四禮八拜,果然是馬前呼道狀元來。
(王白) 我那文章,也是得意的,不盡關筆有神助。(敫白) 狀元公,也難得菩薩知己呀! (王慚愧不語) (敫白) 那夜晚海神就來示夢,說朗君不但功名顯赫,并且你呀! (唱)
紅鸞星,照玉臺,連理枝頭花正開。怕只怕綠珠紅粉沉光彩,(王驚) (敫唱) 醒時倚枕費疑猜。莫不是噩夢生災怪? 豈有風濤神,管我風流債! (王點頭,唱) 一霎時,碧紗窗外,蘆花風起夜潮來!(大驚,背立白) 真有神呵,可怕人也! (敫白) 前事不說,到而今呵! (唱) 我迢迢千里犯塵埃,會向瑤臺,總算是明月入君懷。縱不能雙鳳齊飛,也愿化為紅綬帶,又何忍拋下名花不肯栽? (王惆悵長嘆,接唱) 但聽她嚦嚦鶯聲實可哀,婉轉悲懷! 婉轉悲懷! (轉念)但恐怕事情有礙,日久生災,反被同僚笑我呆。(忿氣作勢) 你回去的好!
(敫白) 狀元公三思,當日困臥街心,彼此相逢,是何光景? 繼后南坡送別,海誓山盟,又是何光景?(王羞,白),哦,你要奚落下官? 你本煙花弱質,我不念當初薄薄恩情,今晚冒闖相府,早送你到枉死城中去了! (忍氣后,白) 狀元公也知道當初恩情? 我正舍不得當初恩情,故而婉轉求你呵! (唱)
黃金屋,不須開,可容奴偏房自在? (王悲唱) 悲哀,到死春蠶縛不開。不管她是禍是災,且容她偏房自在。(轉念) 哎呀,不好,不好,不好……這壓妻為妾的風聲,如何出去得? 有道是:“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 (接唱) 一任你千言萬語巧乖乖,我橫了心腸斷了胎,誰見得人間天網盡恢恢,凡百事莫貽后悔。(毅然對敫呵叱) 你去吧! (敫白) 事到如今,情知作妾也是無命,總望狀元公開一線之恩,格外修好,容我為奴作婢,得免饑寒! (唱) 可憐我娘兒母子誰依賴,況且奴千山萬水一人來,同行婢媼知何在!
(王作勢介,白) 不能! 不能! 到如今,我不清你的來路,只要你的去路,速速去! (敫唱)
再思裁,處處風聲是禍胎,凡百事莫貽后悔。(鬼卒在外憤吼) (王唱) 莫不是相府有人來? (鬼卒上) (王唱) 勘破機關怎下臺?
(指敫) 你安心鬧我! 再不走,我要你的命。(敫厲色,白) 我有幾條命你要喲! (王白) 死不要臉! (以手打敫) (敫厲聲) 負義王魁,請來看臉! (趁勢將王捉住) (鬼卒迎上,套住王魁頸項,揪下) (敫桂英出門,急步下)
“今生”兩句: 意謂我今生對你用情太薄,都是你前世命里注定。汩: 水流貌,此指血淚滿流。“遵旨成婚”句: 猶言遵旨成婚,奪人夫婿是怎樣的“幸福美滿”。其中不乏戲謔嘲諷意味。教訓,非今言之經驗教訓。則甚: 怎么樣。偏房: 小妾。
《王魁負桂英》原是南戲一個很古老的劇目,宋元時已廣泛流行。后來雜劇,傳奇都有這個劇目的演出。明代王玉峰曾改編為 《焚香記》傳奇,寫桂英死而復生,與王魁團圓,削弱了強烈的反封建性。而 《情探》仍恢復原作的結局處理,桂英被棄,憤而自殺為鬼魂后,活捉王魁報仇。這就集中體現了桂英的抗爭精神,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本來,桂英死后,鬼魂活捉王魁已無大的事件,復雜的過程。但作者卻于“山重水復疑無路”處,精心安排,迭起風波,造成故事情節的波瀾起伏,曲折回環,呈現出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戲曲細致入微的為觀眾勾畫出王魁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層層有致、步步深入、剝筍般剝去王魁人性的外表,將其自私利己的丑惡靈魂赤裸裸地暴露于光天化口之下。
作者為這出戲設計四大關目,即千里尋夫,追憶舊情,悲切哀求和活捉王魁。各關目的處理都不簡單化,一個關目掀起一個波瀾,對王魁的內心進行一次曝光。這樣整出戲又形成幾個起伏,一浪高于一浪,王魁內心世界的曝光也一次被一次清晰。
在第一關目中,桂英怨魂千里飄泊到相府,找到了自己從前朝思暮想的夫婿。這時的王魁雖然“君恩賜狀頭”、招贅韓相府,但對桂英并未忘情,因此對千里尋夫的桂英,尚存憐念:“可憐她一寸相思一寸灰!”急忙寬慰“且免悲懷,且免悲懷。”在舊情流露之后,一當他面對現實時,便立即變了臉色,隨即轉為聲聲責備。因“這個關兒怎下臺”,這是對王魁內心的第一次曝光。他雖不盡人情,卻還有點人的味道。桂英千里而來,得到的是如此不冷不熱的責問,禁不住悲從心來,夫妻恩愛已經無法喚醒王魁的良知,她只得借助恩情來打動王魁,戲進入第二個關目。想當初王魁凄風苦雨、病臥長街,是桂英扶持回家將養,并以身相許。傾心血助他專心讀書,致力科舉,這雪中送炭之情,誰人能不銘刻于心,深感肺腑呢! 況桂英還為他王魁熱胸暖腳到天明,為他求神問醫熬藥勤護持。這一切都是王魁親身經歷的,往事一經桂英提起,自然喚起他對桂英癡情、赤誠的感念,喚醒他那金錢富貴泯滅的人性天良。因此,王魁不由背立灑淚,“柔腸寸斷”,并深深地自責:“王魁做事不成材。感得她千山萬水一人來”。王魁在家,桂英暖腳治病; 王魁趕京,桂英又向廟禱告,求神佑夫,“要保他文章合派,莫使他春愁如海。”細訴衷情,一聲一滴淚,一泣一點血、滴滴血淚凝結著桂英的情,桂英的義,癡心如此,感天動地矣。王魁不由惆悵長嘆,“她嚦嚦鶯聲實可哀,婉轉悲懷。”這兩處動心轉意,都是王魁聽桂英言后內心沖突,人性良知在重壓下的閃現,但閃光雖亮,卻只是瞬間。與富貴榮華、綿繡前程、相府千金相比,恩愛又算什么呢,恩與愛能喚醒的是人性和良知,喚不醒人性滅絕、良知泯滅的靈魂。故其后他便翻臉無情,丑惡心靈大曝光:“韓丞相知道多妨礙”,“恐怕事情有礙,日久生災,反被同僚笑我呆。”在自己前程與恩愛夫妻的沖突中,王魁的內心天平傾斜了,那被金錢銹蝕的靈魂里只有玉帶莽袍烏紗帽。內心的沖突,使人物在“情”和“利”之間猶豫徘徊,使王魁這個人物更加復雜豐滿,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兩次靈魂曝光,細微深入。前者王魁柔腸寸斷,灑淚自責; 后者長嘆,只覺桂英實可哀。前者“昧良心我出于無奈”,后者是只怕“日久生災”。王魁人性天良逐漸減弱,而其富貴念頭漸濃漸重,逐步給觀眾勾勒出王魁的心靈演變的軌跡。
沿其心理軌跡繼續發展,就是第三關目。桂英在萬般無奈之下,忍辱含垢,哀哀苦求:“黃金屋,不須開,且容奴偏房自在?”這種忍辱茍安,委屈以求全的要求,出乎王魁設想,并且也具有可行性,因為它并不對王魁前程構成威脅,也算個無可奈何的兩全之策。因此王魁不免動心:“容她偏房自在。”王魁人性又一次復蘇,但這也只是蠟燭將盡時火焰的一跳,隨即就熄滅了。其利己主義思想絕對壓倒了與桂英間的情義。“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的封建信條,使他“橫了心斷了胎”。此時桂英的柔情蜜意,過去的恩恩愛愛,海神廟的信誓旦旦,全被拋到腦后。王魁僅有的一點點人性良知已全被金錢、前程淹沒凈盡。在沖突雙方的對立中,恩愛已徹底的失敗了,人性良知徹底退卻了。求妾不成,桂英復而求奴作婢,望王格外修好,開一線之恩,使自己“得免饑寒”。至此處,桂英的溫存善良,凄苦悲哀,簡直使人腸斷膽裂,心如刀剜,淚如雨下了。然這不能動王魁一絲一毫,他心如鐵石。而更讓人憤激的是王魁最后面目猙獰,窮兇極惡地說,“我要你的命”。這心靈的最后剖露,更其淋漓盡致。戲曲正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勾畫出王魁內心活動的軌跡,充分顯示了他的卑劣性格,丑惡靈魂。王魁這封建士人,企求富貴榮華,已到極端利己,不惜割親拋妻的境地。
在這出戲中,作者成功地借助兩條線索完成對王魁心理活動、心靈軌跡發展的勾勒。一是表面直接交鋒的王魁與敫桂英,他們之間的矛盾多次沖突構成了戲的一條明線; 一是王魁內心的矛盾沖突構成隱藏于內的暗線,就是人性與封建觀念之間的斗爭。明線與暗線相表里,暗線成為明線的內心基礎,明線使暗線的層次演變更為清晰。這樣的結構很巧妙。既保證人物心理刻畫的條理性,同時又使王魁忘恩負義惡對桂英這一明線,楚楚明了。促使人們欣賞情緒的延續和激發。基于此,戲的暗線揭示出藝術形象的深層意蘊,幫助觀眾理解戲中包含的深刻的社會和哲理內涵,不僅認識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忘恩負義的丑惡行徑,更看到其忘恩負義的社會底蘊,人性在與強大的封建制度和觀念的沖突中是軟弱無力的,微不足道的。王魁的每次良心發現,全都被思想深處的“學優則仕”觀念淹沒了。這樣,戲所反映的就不僅是一個王魁,而是千百個王魁,千百個在封建制度的觀念奴役毒害下,喪失人性的人。揭露了整個封建上層統治者的自私殘酷和滅絕人性,抨擊了罪惡之源的封建社會。表達對廣大勞苦百姓的同情,特別是對敫桂英這樣貧窮無法,淪為妓女的最下層人民的同情。
這出戲在藝術上具有突出的特點。
短中見長,尺幅千里。從貧窮書生王魁困臥街頭起,到敫桂英鬼魂活捉王魁止,其中星轉斗移,風風雨雨,喜怨哀樂多矣。類似的婚變故事在 《琵琶記》、《鍘美案》等劇中,詳盡排場鋪敘,動輒十幾出,幾十出之繁。而該劇作者要把劇搞成獨幕短劇,則不能像高則誠等人那樣寫法。為何在短劇限定的時空內,既圍繞人物形象的塑造,交待清楚故事的來攏去脈,又能使劇情波瀾起伏?這里關鍵的問題在于選擇角度。作者從故事的結局,活捉王魁入手,在千回百轉,以情探情的過程中,將街心扶困,偎足而眠以及海神廟損壽保郎君,禱告愿高中等歷歷往事,自然鋪陳,雙線交錯,立體構架,收到了“納千里與尺幅之中”的效果。
巧設懸念,張弛有致。吳梅曾指出,短劇應該“乏局促之弊”。本劇雖擷取事件結局,以短見長,卻張弛有致,波瀾起伏,毫不局促。開頭寫到敫桂英率鬼卒上,“孽火如雷,立拉入陰陽界索還命債”! 可謂陰風颯颯,箭拔弩張,緊緊抓住觀眾的心。這是大懸念。但“緩思裁,權相待,猶恐他從前恩愛依然在”一句,即刻將氣氛緩和下來。待到王魁唱“不該不該大不該,王魁做事不成材”,事體已明大半,而男女主人公并未唇槍舌劍,一個柔情似水,一個面有愧色,觀眾多么希望王魁思過悔改,收留敫桂英。這是小懸念。敫桂英再次如泣如訴,敘說往事之后,唱道:“黃金屋,不須開,可容奴偏房自在?”王魁唱.“悲哀,到死春蠶縛不開。不管她是禍是災,且容她偏房自在。”這又是小懸念。小懸念的相繼解除使觀眾的良好愿望屢屢落空。尤其是當敫桂英要求做奴婢也被拒絕時,大懸念隨即解除; 這樣一個忘恩負義,人面獸心的家伙,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于是當敫桂英唱道:“再思裁,處處風聲是禍胎,凡百事莫貽后悔。”觀眾頓時為之神馳目揚,拍手稱快。
明朗傳神的語言特色。此類地方戲本子,多出自演員或演員出身者之手,他們深知觀眾的口味,又具有舞臺經驗,寫來語言簡明易曉,口聲爽朗,生動傳神,與末路的傳奇作品的專事用典、晦澀難懂、脫離舞臺實際的案頭化傾向形成鮮明對照。試看敫桂英所唱的【園林好】,梨花、桃花、筆墨紙硯、皆系尋常之物,而睹物傷情,思念之久,動人心魄;“和露立窗臺”,“輾轉書齋外”,都是直質之言,而孤苦伶仃、思念之切,如在目前; 淚灑空齋,望穿秋水,雖屬悲嘆,然情感的滾滾浪濤幾欲淹沒一切。全曲韻律合契,無一襯字,酣暢淋漓地傳達出敫桂英當年刻骨銘心的忠貞愛情。
如果說出身煙花的下層女子敫桂英出言直質,是其必然的話,狀元王魁的曲文則更能說明劇本的語言特點: 【園林好】 一曲以同樣直質的曲文極真切地表達出王魁面對從前舊恩愛,徘徊不定的心情。請看李漁同樣題材的傳奇 《風箏誤·通婚》中狀元韓世勛與養父戚補臣對唱的曲文:
【賺】 (戚) 他 (指詹淑娟) 體態輕盈,姑射仙姿畫不成。況與你才相稱,正好把彩毫彤筆互相賡。……(韓) 貌堪驚 (指詹愛娟),生平不曉題紅字,日后還須嫁白丁。……他風如鄭,墻頭有茨多邪行,不堪尊聽,不堪尊聽!
短短一支曲子,竟有姑射、彤筆、題紅字、鄭風、墻頭茨等五處用典。誠然,這是兩個文人間的對唱,但更重要的是給觀眾聽的,不說在臺下聽,即便置之案頭,捧讀再三,也會費解的。李漁曾說:“戲文作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閑情偶記·忌填塞》)《情探》在這點上確是值是稱道的。
本劇語言雖不多用典故以填塞雕琢,但并不直白、粗樸,在明白易曉的前提下,不乏風雅雋永,生動傳神的韻味。且看敫桂英所唱:
【園林好】 ……紅鸞星,照玉臺,連理枝頭花正開。怕只怕綠珠紅粉沉光彩,醒時倚枕費疑猜。……我千里迢迢犯塵埃,會向瑤臺,總算是明月入君懷。縱不能雙鳳齊飛,也愿化為紅綬帶,又何忍拋下名花不肯栽?
這里有賦,有比、有興,頗具民歌風味。爽潔清麗中透露出似水柔情,烘托如鏡“明月”。柔情似水繞山,明月如鏡縈懷,難怪薄情負心的王魁也要感嘆“婉轉悲懷”了。
上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周祥鈺·鄒金生·忠義璇圖(長老修書遣醉客)
下一篇:古典名劇·竇娥冤·感天動地竇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