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其一)》原文與翻譯、賞析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①,黃昏獨坐海風秋②。更吹羌笛《關山月》③,無那金閨萬里愁④。
【注釋】 ①烽火:古代于邊防要地筑高臺,敵至則燃火報警,稱烽火。百尺樓:即置烽火的戍樓。②海風:這里指從青海湖上吹來的風。古代北方的湖泊稱海。③羌笛:古代傳自西羌的管樂器。《關山月》:古樂曲名。④無那:無奈。金閨:此指住在華美閨房里的少婦。
(袁新文)
【今譯】 黃昏,獨自登上 烽火城西高聳的戌樓,
青海湖上,陣陣秋風,
吹進了心頭。
更有那羌笛吹奏出 《關山月》憂怨的曲調,
叫人怎能消除這萬里之遙的 夫妻相思的憂愁。
(李瑛)
【賞析】 這是一首寫戍邊將士思歸之情的詩篇。詩人欲寫思歸和懷遠,卻從登高起筆著墨,自有一番匠心。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曰:“一上高城萬里愁”,柳永《八聲甘州》則云:“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不論是思鄉還是懷古,登高臨遠,總是詩人抒發胸中感情的契機。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把抒情主人公置于邊烽未熄的百尺高樓之上,不僅選擇了遼闊的空間,而且勾畫出了蒼茫的意境。
第一句,“烽火城西百尺樓”從高處寫起,它猶如電影中的長鏡頭,為人們展示了遼闊、蒼茫的背景。接下來,“黃昏獨坐海風秋”,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展現出來,同時描繪出他的主觀感受。黃昏時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獨坐高樓,遙望關山,他此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又感受到了什么?詩人在這一句中沒有一一描寫,但“海風秋”三字已透出此時的氣氛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從青海湖吹來的秋風,帶著寒意,吹拂著他的衣襟,撩撥著他的愁緒,喚起了他對遠離的故鄉和久別的親人的思念懷戀之情。
第三句,詩人寫抒情主人公所聽到的羌笛之音,這是承接第二句寫抒情主人公之所聞;正是他所聽到的這一曲《關山月》,使得詩中所抒發的情感更深一層。《關山月》是樂府《橫吹曲辭·漢橫吹曲》的舊題。《樂府題解》說:“《關山月》,傷離別也。”此時此地,此情此境,一曲感傷離別的動人樂曲,怎能不觸動人的愁腸呢? 李白《聞笛》詩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在春風溫和的夜晚,在繁華的洛城,詩人尚聞樂思鄉,而久戍邊關的將士,于秋日的黃昏,于邊烽未熄的百尺高樓之上,聽到感傷離別之曲,怎會不“悲舊鄉之壅隔”,“涕橫墜而弗禁”(王粲《登樓賦》)呢? 像王粲這樣寫抒情主人公悲傷落淚,感情雖抒發得淋漓盡致,但未免失之太直太淺。深得絕句三昧的王昌齡以巧妙的曲筆,將筆鋒一轉,推出“無那金閨萬里愁”一句,于萬里空間之中描寫金閨少婦的憂思和愁腸,蘊涵了無限風情。前人評論說:“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無以慰閨中思己,正深于思家者。”(李瑛《詩注易簡錄》)
這首詩抒發戍邊將士的思歸之情,筆觸由烽火連綿的邊塞,移至溫香華美的閨房,將征夫、思婦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慘淡愁云好似彌漫于萬里空間,不僅具有客體描寫的廣度,而且具有主體抒發的深度,構思十分巧妙。
上一篇:《五月之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仿佛》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