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踏枝》原文與翻譯、賞析
叵耐靈鵲多謾語①,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比擬好心來送喜②,誰知送我在金籠里。欲他征夫早歸來③,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
【注釋】 ①叵(po)耐:不可耐,可惡。謾(man蠻)語:謊話。②比擬:本來打算。比,本來。這是唐代俗語。③欲:愿。
【賞析】 這是一首思婦詞,但沒有進行直接抒寫,而是巧妙地刻畫了女子和靈鵲的兩段心靈獨白,以此曲折含蓄地表現出思婦對征夫的深切思念。構思新穎,描寫活潑,趣味橫生,具有濃厚的民間文學特色。
靈鵲報喜是我國古代人民中習見的觀念,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說:“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古詩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如南朝·梁·蕭紀的《詠鵲詩》:“今朝聽聲喜,家信必應歸。”南唐·韓溉的《鵲》:“幾度送風臨玉戶,一時傳喜到妝臺。”此詞則故意反其意而用之,寫靈鵲報喜的不靈,由此更加妙趣橫生地表現了少婦思夫生活鏡頭,譜成了一曲思婦的心靈之歌。
靈鵲報喜與一切祥瑞征兆之說一樣,都是不科學的,因而也往往是不靈驗的,常常惹得人們一場空歡喜,正是這點引起了盼夫歸來的閨中少婦的不滿,所以這詞一開始劈空就寫道:“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思婦感到靈鵲十分可惡,盡說謊話,多次鳴叫預報丈夫回家的喜訊,可總是落空,就像唐代詩人趙嘏在《恒斂千金笑》所寫的那樣:“從軍人更遠,報喜鵲空傳”,不由得在心中責怪喜鵲太不可靠。少婦不僅抱怨,還進而對靈鵲采取措施。“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靈鵲幾次三番飛來空傳喜,便把它活活捉住鎖在金籠子里,不再與它說話。上片中對靈鵲的埋怨也好,懲罰也好,實際折射了思婦盼夫而不得的煩燥不安的心情。
下片是從靈鵲方面的角度來寫的,但并不是對話或申訴,而仍是一種內心獨白。“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靈鵲在心中申辯:我本來一片好心來報喜,哪里料到卻把我鎖在金籠子里。這表面似乎是寫喜鵲的滿腹委屈,其實是印證對方的無端遷怒,進一步襯出少婦盼夫的急切心情。靈鵲的冤屈一時無法解決,于是生出一種希望:“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愿她出門在外的丈夫早日歸來,好把我從籠中放到天空中自由飛翔。這與其說是靈鵲的想法,不如說是少婦愿望的曲折外露。上片事實上的“鎖”與下片想象中的“放”,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完成了鵲與人的心理交流,突現出一個渴望與丈夫團聚的思婦的完整藝術形象。
我國古代以思婦為題材的詩詞很多,一般都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如“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詩經·衛風·伯兮》)“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都是,而此詞則避熟就生,另辟蹊徑,由靈鵲報喜不準引出鎖鵲與放鵲的矛盾,在表現空閨少婦思夫之情上,顯得既含蓄蘊藉又活潑新巧,具有一種民間詞的獨特韻味。喜鵲本來是無感情活動可言的,而上片通過少婦以為靈鵲說謊的想象,使靈鵲有了人的思想、行動,下片更是直接將鳥作人格化的描寫,賦予靈鵲以人的委屈情緒和愿望。這種移情及物的擬人化手法的運用,更增強了該詞清新雋永、俏皮詼諧的特色。這詞篇幅不長,卻有著較為細致的心理刻畫。少婦對靈鵲的遷怒透出了她盼郎歸來急不可耐與焦躁不寧的復雜心情;靈鵲的抱屈、祝愿,也是閨中少婦渴望夫妻早日團圓心理的外化。全詞可說是一份以曲折形式呈現的形象的思婦心態錄。
上一篇:《風偷去了我們的槳》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樂游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