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歷史散文·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退秦師》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城濮一戰,遏止了楚國向北擴張勢力,魯僖公三十年,秦、晉再次聯合進攻鄭國。究其原因,此時秦穆公更急于稱雄中原,鄭是首先要征服的對象;而晉文公因為出亡時鄭文公曾對他無禮,如今鄭又親近楚國,正要懲罰和報復鄭國。這年秋天,秦晉聯軍東進伐鄭,包圍了鄭國國都,晉軍駐在函陵,秦師屯在汜南。鄭處于重圍之中,形勢萬分危急。鄭大夫佚之狐向鄭文公舉薦燭之武,請他出使秦軍,勸說秦穆公退兵,以瓦解秦晉的聯合進攻,消除危難。本文重點所記,就是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動人辭令,褒揚他退秦救鄭的功績。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點明形勢。晉侯、秦伯以鄭“無禮于晉,且貳于楚”為口實,聯兵圍鄭,意在說明燭之武臨危受命的艱難環境。第二段寫佚之狐向鄭文公舉薦燭之武,燭之武于危難中接受了重托。雖然剛開始他推辭出使,但是終以國家安危為重,慨然應允。
第三段是全篇重點,寫燭之武于深夜“縋而出”,冒著生命危險徑入秦軍去見秦伯。他的說辭不是簡單地對目前的軍事形勢進行分析、論證,而是從秦、晉與鄭的政治關系出發,以各國間目前利益與日后利害為基點,著重向秦穆公指出滅鄭或存鄭對秦的利弊及政治后果。首先,燭之武向秦伯道明:“鄭既知亡矣!”鄭國孤單,難敵兩強,亡國是注定的了。但是滅鄭以后,形勢究竟是對秦有利呢,還是對晉有利呢?顯然秦穆公對此缺乏認真考慮,因此燭之武進一步為他陳述利害。他展開的論題是滅鄭不利于秦而有利于晉。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去鄭遠,晉國居中。如若秦占有了鄭,那么,使臣往來,輜重運輸,兵員調動,都十分不便,“越(晉)國以鄙遠”,秦穆公當“知其難也”! 而且滅鄭,只會增強晉國的力量,“鄰之厚,君之薄也”! 這是十分淺顯的道理。再從反面考慮,秦存鄭,倒能給秦國帶來許多便利,“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初步打動秦穆公之后,燭之武又以一事提醒秦穆公:當初晉惠公即位,就背棄了秦國的恩惠,收回了許諾?!胺驎x何厭之有?”燭之武暗示,強大起來的晉國,正是秦國潛在的勁敵,像這樣“闕秦以利晉”的行動,“唯君圖之!”
燭之武的說辭,實則是一篇對秦、晉、鄭三國間近期與遠期軍政形勢的綜合論析。他能言善辯,巧妙地挑撥并離間了秦晉之間的關系,達到解救國危的目的。說辭中推理與論斷,自有內在的邏輯力量和雄辯性,特別是緊緊扣住秦國的利害得失,面對面地向秦伯陳述(說辭中八次稱“君”),使秦穆公不得不改變初衷。
第四段是寫秦晉伐鄭事件的結局和尾聲。秦“與鄭人盟”,晉“亦去之”。據《左傳》以后幾年的記事可知,秦退兵之后還留下杞子、逢孫、揚孫戍鄭,這為兩年后秦國襲鄭留下了禍根。晉文公雖未打擊秦軍,但對秦國的不滿卻已產生,魯僖公三十三年(前627)著名的殽之戰,正是晉國對秦軍的報復。
上一篇:散文·徐弘祖文《游黃山后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王士禎詩《真州絕句》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