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辭》原文與翻譯、賞析
劉徹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①,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②,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③,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注釋】 ①秀:開花,這里指顏色。芳:花的香氣。②汾河:發源于今山西寧武管涔山,流經河津縣注入黃河。③棹歌:搖楫時所唱之歌。
【詩大意】 秋風吹來,白云飄蕩;草木搖落,大雁南歸;蘭花吐蕊,秋菊芬芳;想念那美女,時刻難忘。乘著樓船,渡過汾河,河中央泛起了白色的浪花;奏起簫鼓,唱起棹歌:樂極生悲哀愁何多? 少壯能幾時,年老又如何?
【賞析】 據《漢武帝故事》說,大約在元鼎四年 (前113)的秋天,漢武帝行幸河東,祭祀后土 (土神),在舟中與群臣宴飲賦詩。這首詩便是當時的即興之作。詩中主要表現感秋、懷人與老大傷悲的復雜感情。
自從屈原在 《九歌·湘夫人》 中唱出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秋風之歌,宋玉在《九辯》中發出 “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悲秋之慨,吟秋、悲秋,就成為詩人最喜歡抒寫的題材之一。而這首詩,不僅在題材上繼承了屈原、宋玉開創的詩歌傳統,而且形式上也用楚聲短歌寫成,具有濃烈的楚歌風味。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一開頭,作者就抓住最富秋天特征的景物大筆描繪,境界開闊,又帶有幾分悲涼的色彩,展示出一幅景色鮮明的秋風圖。三四句筆鋒一轉,以比興的手法抒寫懷人之情: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粗讀起來,這里寫蘭花、秋菊似乎是在繼續描寫秋景,但聯系下句 的懷人難忘之情,卻又分明透露出比興之意,那蘭花、秋菊豈不就是佳人容貌嬌美、香氣襲人的形象寫照么?五六七句又是一轉,從懷人回到描寫泛舟河上的現實場景:“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蕩舟中流,白波飛揚,簫鼓齊鳴,棹歌回蕩,應該說,這都是寫實的筆觸,然而從這實景中仍然可以體會出作者情緒的波動。這三句,一句一景,一句 一個場面,極有層次地推出了全詩的最后兩句,也是全詩的核心:“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這凝聚了作者秋日蕩舟的全部感慨。秋風乍起,白云飄飛,草木搖落,大雁南歸,這略帶悲涼的秋景那么開闊,那么清爽,面對此情此景,身為一代帝王的作者,與群臣一起蕩舟,宴飲賦詩,怎能不有豪邁樂觀之感! 然而,自然的規律卻無法抗拒,即使貴為帝王,也不能抗拒衰老的降臨,所以從這秋景秋情中,作者很自然地產生了樂極生悲之感,情不自禁發出了少壯能幾時,老之將至奈若何的由衷慨嘆!
對生命短暫、時光易逝的強烈感受,是人生的永恒缺憾,也是文學的永恒主題。人們從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季節轉換中,感受到人的生命由誕生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死亡的過程,于是,惜春、悲秋都沉積為一種人類文化的深層結構,而象征著衰颯凋殘、走向死亡的秋天就格外對人形成強烈的刺激。漢武帝的這首詩,正是從這個角度表現了一位帝王對秋天的獨特感受。這里或許有求長生不得的哀情,有無奈老之將至的感傷,也有雄才大略不得盡情施展的遺憾之情。
此詩在表現手法上采用了楚歌形式,每句都以 “兮” 字分為兩小節,節奏鮮明,抑揚起伏。在結構上則兩句或三句一轉,顯得自然流暢,起伏跌宕。
上一篇:《離思五首(其四)》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繁星·一五九》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