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原文與翻譯、賞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海樓:海市蜃樓。海上因為折光的作用,有時會生出一種幻象,望去如城市、樓臺。
【今譯】 乘船遠渡荊門外,離蜀來作楚國游。
崇山隨著原野盡,江入平川緩緩流。
明月飛下猶天鏡,彩云集結似海樓。
最喜迢迢故鄉水,不辭萬里送行舟。
【賞析】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25歲他開始遠游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游時所寫?!扒G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于楚國,是楚國西方的重要門戶。詩題為“渡荊門送別”,究竟是送別誰人?不得而知。清人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此論未免欠妥。詩題為“渡荊門送別”,也并非指詩人“送別同舟人”。從本詩最后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云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江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詩境淺說》) 說破此點,千古之謎,方恍然大悟。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游。“來從”,是來作之意。這兩句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作用。
“山隨平野盡”四句是倒敘?!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寫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起伏、千姿百態、高聳入云的三峽,來到遼闊的江漢平原。高山峻嶺逐漸消失,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在廣闊的原野上緩緩東流。它用高度凝練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展現出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按蠡摹保磳挻鬅o邊的原野。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可謂各盡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這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那兩句詩是描寫的夜晚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 “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并無優劣可分。
“月下飛天鏡”兩句,是描寫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明鏡飛天,皎潔澄澈,普照大地; 那飄蕩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連結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構成極其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詩形象鮮明,景致迷人,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俞陛云說:“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云月,無此狀也?!?《詩境淺說》) 此見解甚為確當。
最后兩句,緊扣“送別”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游的詩意遙相呼應。李白酷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對故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詩人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游,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離情別緒”吧。這兩句的妙處在于:明明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萬里送行舟”。此種寫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惜別之情,更曲折含蓄,更有濃郁的詩味。
總之,這首詩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曲折含蓄,波瀾起伏,饒有情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同時,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致觀察和欣賞,似乎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
上一篇:《清平樂》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愛情十四行詩(第五十八首)》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