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
鶴鳴于九皋(1),聲聞于野(2)。魚潛在淵(3),或在于渚(4)。樂彼之園(5),爰有樹檀(6);其下維萚(7)。它山之石(8),可以為錯(9)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10)。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1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2)。
【譯詩】白鶴在曲折的澤邊一聲高叫,四周的澤野皆得以聽聞。魚兒有的在小島邊嬉游,有的卻潛藏得很深很深。它喜愛那水澤中幽靜的園林——因為那里有紫檀可以棲身;然而紫檀樹下卻也有落葉紛紛。別的山間採來的石塊,可以把璞玉琢磨得圓潤。白鶴在曲折的澤邊一聲高叫,它的聲音可以直上蘭天。魚兒有的在小島邊嬉游,有的卻潛藏在沼澤的深淵。它喜愛那水澤中幽靜的林園——因為那里的檀樹可以棲眠;然而構樹卻也就在它的下邊。別的山上採來的石塊,也能把璞玉磨得又潤又圓。
【解析】這是一篇優美的哲理詩。全詩運用比喻,故無定解。《詩序》說:“《鶴鳴》,誨宣王也。”雖不知“宣王”曾否受此一“誨”,然以詩意推之,不無道理。鶴,以喻隱士;鳴,以喻其才華。真的才華,定將掩抑不住,可謂“聲聞于天”者也,此亦喻國君應發現隱逸之圣賢,并從諫如流。朱熹對此詩有極精妙之解:“……聲聞于野,言誠(應代以“才”字)之不可掩也;魚潛在淵,或在于渚,言理(亦應代以“才”字)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萚,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亦可以為錯,言憎當知其善也。”又說:“程子曰:‘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動心忍性……而義理生焉,道德成焉。”此言頗似毛澤東同志常倡導之正面反面意見都要耐心聽取及其所強調的“反面教員”之精湛哲理。天地萬物皆在善惡相生,美丑相成,真假相應之演變中,始得運行。治理國家,指揮戰爭,推行教育,發展實業,皆須通達此理。程朱理學除其唯心論之外殼,確有辯證思想之“內核”在焉。
上一篇:經典《鵲踏枝》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鷓鴣天》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