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捕蛇者說·小石城山記①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 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②。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 其旁出堡塢③, 有若門焉。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④,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 “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⑥。”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釋】 ①小石城山: 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境,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后一篇。②西山: 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瀟水邊。徑: 一直。黃茅嶺: 在今湖南零陵縣城西面。垠(yin): 邊。③睥睨(bini): 女墻,城墻上的矮墻。梁欐(li): 屋梁。堡塢: 土筑的小城堡。④箭: 一種竹名,可作箭桿。泛指竹子。疏數: 疏、密。偃仰: 俯仰,高低。⑤中州: 中原地區,指黃河中下游文化發達地區。夷狄: 古時候稱東方少數民族為 “夷”,稱北方少數民族為 “狄”。這里泛指邊遠地區。⑥其氣之靈: 指天地的靈秀之氣。古人認為它賦于人,就會造就偉大杰出的人物。楚之南: 戰國時楚國的南部即今之湖南一帶。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翻越黃茅嶺下山,有兩條路: 一條向西去,沿路搜尋風景,沒有發現什么景色; 另一條偏北向東去,不到四十丈遠,山路中斷了,被河水分開了,有一堆積石形成的小山橫擋在邊上。上面的石頭像城墻上的矮墻和屋梁的形狀,它的旁邊又突出了一座像土筑的小城堡,那里有一個像門一樣的石洞。朝里看很黑,投一塊石頭進去,咚咚地發出水響聲,那水響聲激揚清脆,許久才停止。繞著它可以登上山,在頂上可以眺望很遠,上面沒有土壤然而卻生長出美好的樹木和竹子,顯得格外的奇特和堅實,它們長得有疏有密,高低適中,就像是有智慧的人安排布置在那里似的。
唉! 我懷疑創造萬物的神靈是有還是沒有,已經很久了。到了這里,我更加相信確實是有的。可是又奇怪,它不在中原地區安置這種美景,卻要安排在邊遠地區,它經歷了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呈獻美好姿態的機會,這實在是花費了勞動卻沒有用處。神靈或許是不應該這樣做的,那么神靈果真是沒有的吧? 有人說: “這樣做是用它來安慰那些賢才卻被辱沒在這里的人的。” 也有人說: “這里天地的靈秀之氣不造就偉大的人物,卻偏偏創造出這種美好的景物,所以楚國的南部很少有賢人,卻有很多奇異的石頭。” 對這兩種說法,我不相信。
【鑒賞】 文章以簡練、準確的筆墨記敘了小石城山優美奇特的景致,并且感嘆這樣奇妙的山水卻不在繁榮興盛的中原地區,偏偏被棄置在偏遠的蠻荒之地,由此引出作者對造物主有無的一番感想,表現出對天命的懷疑。
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生動逼真地描繪。并借景抒情,含蓄地表現了自己懷才不遇,貶職永州的憤懣心情,以吐胸中之氣。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寺人披見文公》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柳宗元·小石城山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