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
春光門外半驚過,杏靨桃緋可奈何!
莫怪撩衣懶輕出,滿山荊棘較花多。
詩題的意思為作者春日有感,吟詩一首。首句“春光門外半驚過”,“驚”為震驚之意。詩人平日深居簡出,偶而出得門來,已是三春好景。春光雖明媚,只可惜已過一半了。一個“驚”字,除驚訝之外,尚流露出惋惜之情。眼前只見“杏靨桃緋”,江南春好,杏花在枝頭含笑,紅桃灼灼如彩霞映日。“靨”“緋”二字用擬人手法既描繪了山花爛漫之勃發春意,又賦花以靈性神韻。昔人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畫出盎然春意,而今作者卻以“杏靨”、“桃緋”來繪春色,別具一格,使人仿佛覺得花美人在春風中笑得那樣甜美。可見使作者為此震驚的春光是如此美好,怎不叫人愛煞!古人曾說“桃李無須夸爛漫,早輸了春風一半”,的確桃李雖好,而大好的光景卻已過去一半,又怎不令人惋惜!這兩句詩的深意在“可奈何”三字上,“可奈何”,即怎么對付之意。并非是作者不愛春光,而是由于難言的苦衷使得他不能盡情觀賞,辜負了桃杏的芬芳!第三句“莫怪”二字寫得富有人情味,好似詩人在對花吶吶細語,以表歉意。希望花兒不要責怪我懶散不肯輕易撩衣出門觀賞春景,我非是不愛春光之人。行文到此一頓,欲說又休,似覺滿腹怨艾凝聚筆端。緊接著“滿山荊棘較花多”。直抒胸臆。如打開緊閉的閘門,河水頓時傾瀉而出,盡情宣泄內心的郁悶,道出了個中的苦衷。原來難以賞春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心懷驚懼,害怕山上叢生的荊棘!荊棘為叢生多刺的灌木,怕就怕在這多刺二字。此處運用比擬手法,意在言外。乾隆初,作者曾以布衣舉博學鴻詞科不赴。此詩恐與此事有關,似寫與世不合之意,耐人尋味!
詩由愛春、惜春而推出無法賞春的苦衷。巧用象征、比擬的手法,將大自然的春光物態與社會的人情世態融為一體,簡樸中自有情韻,巧描繪而多弦外之音。
上一篇:潘高《秦淮曉渡》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