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洞庭》原文與翻譯、賞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①。氣蒸云夢澤②,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③。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④。
【注釋】 ①涵: 包含,包容。虛:空。太清:天。②云夢澤:古時二澤名。位于洞庭湖北岸,云澤在長江北,夢澤在長江南,后淤積成陸地。③端居: 閑居,此指隱居。恥圣明: 有愧于圣明之君,圣明之世。④羨魚情: 《淮南子·說林訓》: “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比喻如果無人引薦,則空有出仕的愿望。
【詩大意】 八月的洞庭湖平明如鏡,浩瀚的秋水幾乎包容整個虛空。云夢二澤彌漫著蒸騰的水氣,洪波巨浪搖撼著岳陽古城。想渡過平湖彼岸卻無船可駛,要隱居終老又恐有辱君主圣明。觀看他人臨湖垂釣,自己空懷羨慕之情。
【賞析】 此詩的題目一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張丞相即張九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相,詩人西游長安,將此詩贈張九齡,希望得到他的推舉。可見這是一首請求援引出仕的干謁詩。
前四句全用景語,以“望洞庭湖”起興。“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中秋八月,湖水漲滿,“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一個 “平”字,狀寫了浩瀚的水面高與岸齊。偌大的湖面,高邈的虛空,簡直融為一體。一個“混”字,描繪了渙渙秋水遠與天接。這兩句是寫湖水浩瀚與澄澈,正所謂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用地域的特征,點明詩作所詠“在洞庭一湖”,而斷非他湖,正貼題面。上句以云夢二澤水氣蒸騰,蔚為奇觀作為陪筆,下句再正面寫洞庭聲勢雄偉,堪稱勝狀,結出主意。詩句中的“撼”字,極寫洪波巨浪反復沖激、搖撼岳陽古城的情狀,用詞神采飛動,充滿活力。宋人曾季貍《艇齋詩話》云:“老杜有《岳陽城》詩,孟浩然亦有。浩然雖不及老杜,然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亦自雄壯。”這是公允的評價。孟詩的這一聯的確可與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相媲美,因而方回 《瀛奎律髓》有 “后人不敢復題”的美譽。
前面所寫雖是客觀景物,也自有人物的主觀感受在。后四句抒情,情由 “望洞庭湖”而生。“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詩人的感受被眼前景物所觸發。上句是說,他望著浩淼的湖面,想渡到平湖的彼岸,但無船只可駛,暗喻自己是個在野的布衣,本想宦海一游,卻又缺人援引。下句是寫有 “圣明”之君,處 “圣明”之世,自身過著隱居的閑適生活,而不效力,不是愧對帝王、愧對時代么! 兩句詩雖然措詞十分委婉,但用意仍很顯豁,即向張丞相表白愿意出仕的心跡,希望他能向朝廷舉薦。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坐看他人垂釣,而自己卻無緣執竿而空懷羨慕之情。古語有“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之說,詩人這里將它巧妙地另翻新意,以“垂釣者”喻仕者,即從政之人,以“羨魚情”表自己求官的愿望。語含雙關,不露痕跡,這樣寫能與題面“洞庭湖”相關合,做到形象的完整與統一。這是上一聯的引中和補充,使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更加明顯,其中詠嘆的情調正表明了詩人對仕宦生涯的渴望。后四句托出了詩文本意,也正是作者寫詩的目的。
這首干謁詩寫得恰到好處:既不阿諛奉承,也不搖尾乞憐,而是不卑不亢,合乎體統,含蓄委婉,不落窠臼。此外,寫景大氣磅礴,聲勢幾乎可吞云夢; 即景抒情,寄興十分自然,不露斧鑿痕跡,都是本詩藝術上的鮮明特色。這也是本詩得以傳世的原因。
上一篇:《三月十八——紀念鐵獅子胡同大流血》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冬夜》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