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好了歌》跛足道人
跛足道人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首“好了歌”從體裁上來看,應(yīng)該屬于“樂府歌行”一類。從形式上來講,是有規(guī)律的重唱和排比,以設(shè)問設(shè)答的句式,進行反復(fù)詠唱,語言樸質(zhì)無華,自然流暢,富有韻律感;從內(nèi)容上來說,可分四層意思,每層用“世人都曉神仙好”開頭,用“了”字作結(jié),故名“好了歌”。
這第一層意思講的是作官,第二層講發(fā)財,第三層說夫妻關(guān)系,第四層則是父子關(guān)系。
如果再歸納一下,也可以把它分成兩大部分。前部分講升官發(fā)財,后部分講人倫關(guān)系。
很顯然,這首詩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佛教的所謂“色空觀念”。佛教把有形的萬物稱之為“色”,而萬物為因緣而生,本非實有,所以說是“色空”,也就是“四大皆空”的意思。
首先,跛足道人宣揚了王侯將相、高官顯貴都不過是過往云煙,無須孜孜以求的思想。影射了某些官場小人,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和周進,《紅樓夢》里的賈雨村之流,一心只到書中去摳“黃金屋”、“顏如玉”。中舉之前窮愁潦倒、敝履破衣;一旦高中則揚眉吐氣、衣錦還鄉(xiāng)、吆五喝六、不可一世。而這些又能維持多久呢?“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即使是位極人臣、權(quán)傾朝野,到頭來還不是荒冢一堆,淹沒于蒿草、古徑之中?
然后,又奉勸那些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信條的逐利者:不要整天搜索枯腸,貪得無饜,每天只恨聚的太少,等到聚多了說不定自己也享受不到了。就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守著這么個富甲天下的榮國府,除了正常的收入外,她還要千方百計地在丫頭奴隸們的身上打主意,還要依仗權(quán)勢接受賄賂,還要去放高利貸盤剝窮人……到頭來腿一伸,什么也帶不走。
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轉(zhuǎn)瞬間就會成為歷史陳跡:“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正如司馬光在《呈樂道詩》中所說:“歡游俯仰皆陳跡,薄宦須臾即色空。”
這里,作者一方面批判了世人追求功名富貴的迫切愿望,一方面只把功名富貴和“神仙”對立起來,宣揚了所謂“色空”的虛無主義思想。
接下去的兩個內(nèi)容,就是對夫妻、父子等人倫關(guān)系的全盤否定。
這種人倫關(guān)系,在封建社會里,有著非常嚴(yán)格的行為準(zhǔn)則。什么“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朋友有信”等等。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不用說,這指責(zé)的對象是婦女。在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xué)的熏陶下,“貞節(jié)牌坊”,是一塊誘人而又殺人的金牌子。有的父母為了得到它,逼迫親生寡女懸梁自盡,引以為榮;有的寡婦為了得到它,含淚與青春告別,走上黃泉之路;但不用說也有一些婦女,不受它的引誘和威逼,在喪偶之后,毅然重新選擇了自己的幸福之路。這里所指責(zé)的對象,對那些朝三暮四、水性楊花的道德敗壞者是正確的,而對另一部分如卓文君等幸福生活的追求者來說,則是錯誤的,因為,它扼殺了人性。
不管是道德敗壞者也好,追求幸福者也好,總之,“君死又隨人去了”,這是說明封建的婚姻制度的解體,程朱理學(xué)在人們心目中的徹底垮臺。
至于“孝順兒孫誰見了”更是對封建禮教全面崩潰的無情揭露。例如,賈府的第四代傳人賈蓉,在國孝期間,因祖父賈敬去世而“乞假歸殮”。當(dāng)晚四更,在賈敬靈前,“稽顙泣血”,“直到天明喉嚨都哭啞了”,其“孝”心可謂誠矣!誰知天一亮回到家里,看見了尤二姐(賈珍、賈蓉父子共同的情人),馬上就嘻笑顏開,把晚間的“悲痛”,拋到九霄云外去了。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他還攛掇其叔賈璉私娶了尤二姐作妾……如此置國孝家孝于不顧、亂倫失禮的縱欲行為,和封建社會最起碼的道德準(zhǔn)則,也相距太遠(yuǎn)了。它無情地暴露了封建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封建道德的日趨敗壞,何止是“不孝”而已?所謂“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姬子》)。是也。
總之,作者通過跛足道人之口,對當(dāng)時社會上所反映出來的追求目標(biāo)和道德風(fēng)尚,作了全盤的否定。這種否定雖然表現(xiàn)了一種“人世變化無常、好景難久”、“到頭一場空”的幻滅思想,但人們總可以通過這種幻滅思想,得到封建制度瀕臨崩潰的啟示。而對功名利祿的不堪向往,實際上也就是科舉制度在人們心目中貶值所引起的反映。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曹雪芹所處的康乾盛世,實際上是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回光返照時期。雖然由于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萌芽,封建制度面臨全面崩潰,但其外表,仍然保持著表面的繁榮,一般人是不容易看出其內(nèi)涵的,而曹雪芹由于親自經(jīng)歷了升降沉浮的生活巨變,才可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敏銳地洞察到封建王朝的沒落已由于它內(nèi)部的潰爛而終于不可避免。
“盛與衰”,正在互相易位,“好”與“了”正在互相交替。“……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只有破壞了舊的,才能建設(shè)新的,這是辯證的哲理。曹雪芹已于痛苦的掙扎中意識到了這一點。
我們讀這首歌,一方面要摒棄那虛無主義的消極思想,另一方面更要從字里行間去探求閃光的瑰寶。
上一篇:《大觀園題詠十一首(其四)》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好了歌注》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