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譚嗣同·有感一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①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②
【注釋】 ①合:應該。蒼冥:蒼天。②神州: 中國的別稱。
【鑒賞】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清廷訂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對譚嗣同震動極大。他發憤提倡新學,極力主張以變法挽救民族危機。1896年,他奉父命以同知入貲為候補知府,在南京候差。這年春天,他寫了這首《有感一章》。
春天,本來是鶯飛草長,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可譚嗣同卻滿懷春愁。他愁的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國家的危急存亡。他在十二歲后,就開始游歷西北、東南各地,看到了祖國 “風景不殊,山河頓異; 城郭猶是,人民復非”(《三十自紀》),引起詩人極大的憂慮;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振興祖國懷著滿腔熱忱的詩人在思想上更掀起了軒然大波。他在 《上歐陽瓣䕬書》中說: “經此創鉅痛深,乃始摒棄一切,專精致思。當饋而忘食,既寢而累興,繞屋彷徨,未知所出。”“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正是詩人憂國憂民心情的真實寫照: 世上有什么能抵消深重的民族危機所觸發的春愁呢,只有向悠悠蒼天痛哭一場罷了!
末句 “天涯何處是神州”,含有國土淪喪、神州陸沉的意思。《世說新語·輕詆》: “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甲午戰爭失敗,日本強迫清政府訂立不平等的 “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訂立這樣的條約,清廷是應該負喪權辱國的責任的。當時中國積貧積弱,清政府腐敗無能,列強虎視眈眈,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真到了全中國 “四萬萬人齊下淚” 的地步。“天涯何處是神州”,是一聲雷霆般的吶喊,喊出了詩人的悲憤,也喊出了全國人民的痛苦。
這首詩雖然極度悲憤、沉痛,但讀后卻不會使人產生消沉感,相反的,所感染的卻是詩人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慷慨的戰斗激情。
文章作者:馬達
上一篇:愛國詩詞《張瀾·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戚繼光·望闕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