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原文與翻譯、賞析
張煌言
錦樣山河,何人壞了,雨嶂煙巒①。故苑鶯花,舊家燕子,一例闌珊②。此身付與天頑③,休更問秦關漢關,白發鏡中,青萍匣里④,和淚相看。
【注釋】 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巒:連綿起伏的山。一例:一律,一概。②闌珊:將盡,衰落。③天頑:謙詞,等于說頑固的天性。④青萍:寶劍名。《抱樸子·博喻》:“青萍、豪曹、剡鋒之精絕也,操者非羽越,則有自傷之患焉。”
【詞大意】 面對煙雨籠罩中的起伏山巒,心情十分不平靜,試問這錦繡一般的大好山河,是誰把它弄得如此破敗? 舊家園林中的禽鳥花木,昔日堂前的燕子,都同樣感到今天的衰颯蕭條了。
自己一生任憑頑固的天性來支配,如今大明王朝已亡,更不要問什么秦關漢關了。攬鏡只見白發,寶劍在匣中悲鳴,不覺凄然淚下,心境無限悲涼。
【賞析】 張煌言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詞品出于人品,這首詞中展示了他赤誠的愛國情懷。
上片側重抒寫眼前之景,寫詞時是在一個特定的陰雨天氣,自然界惡劣的氣候決定了詩人心緒也十分低劣。前三句是講面對風雨凄迷中的層巒疊嶂,心情也極不平靜。詩人于明王朝存亡危機之秋,為了挽救頹敗的國運,曾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然而朝政日非,屢因孤軍無援而陷于失敗。作者思及這些往事,滿腔熱血沸騰,難以抑制的憤慨使他于詞的開頭便劈面提出了一個尖銳而值得思索的問題:祖國大好的錦繡山河,究竟是誰把它斷送的?這個問題是不需要直接作答的,說到底并非由于敵兵力量強大,或是缺乏精兵良將,而是由于南明的統治者貪圖聲色享樂,置抗清復國于不顧,致使像張煌言、鄭成功等一大批愛國志士無用武之地,到如今大好山河淪于敵手,令人徒生無限感慨。后三句追思往日繁榮昌盛的景象,那時在皇親貴戚的園林中,黃鶯百囀,花團錦簇,可惜好景不長,現在毫無例外地全都變得一片蕭條破敗。詩人特意點染了“舊家燕子”,自然使人聯想起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也是寄寓了人世無常、勝景難再的無限感慨。詩人用筆極曲,其中滋味須細細體會。
下片著重抒發詩人晚境悲涼的胸懷。較之上片,感情的起伏程度更加劇烈。“此身付與天頑”,此句內在蘊涵與屈原的“雖九死而不悔”有異曲同工之妙。“天頑”并非真是天性頑鈍,實為正話反說,由于自己不會曲意迎奉,因而不受當權者的喜歡,被認為是頑固不化。“付與”有任憑、隨它去的意思。此句完整的含意是說由于自己不會迎合奉承那些權貴,以致落到今天這樣窮途末路的處境。緊接著下一句“更休問秦關漢關”,暗用唐王昌齡絕句《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之典,意為由于大明王朝已亡,徒然空懷建功立業的壯志,卻已是報效無門了。“白發鏡中”出于李白《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可見鏡中白發的日益增添,并非完全是由年齡漸老所致,實際上作者就義時只有44歲。此處的“白發”反映了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心情,意即抗清復明,刻不容緩,不能一拖再拖,一誤再誤了。“青萍匣里”,語出李白詩句“青萍匣中鳴”,這里把物人格化,說明連寶劍都嫌放置匣中的日子太久了,希望趕快從匣鞘中脫穎而出,去同敵人搏斗。可惜這只是一廂情愿的空想,亡國的危局已難以挽回,奮勇殺敵的壯志更是難酬,到頭來,只有和淚相看而已。
明代焦竑說過:“詩非他,人之性靈之所寄也。茍其感不至,則情不深;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垂世而行遠。”(《澹園集》卷五) 張煌言《柳梢青》一詞之所以具有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強烈藝術效果,蓋出自其對國家興亡之感寄托的深切,感情的真摯。只有在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筆下,才能寫出這種第一流的真詩、好詩。
上一篇:《雜詩》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欣悅的景象》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