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昱 (1850—1900),字伯羲 (羲或作希、熙、兮),一字韻蒔,號意園。隸滿洲鑲白旗。是太宗之子肅武親王豪格的六世孫。曾祖肅恭親王永錫。祖敬徵,協辦大學士,戶部、工部尚書。本生祖敬敦,輔國公。父恒恩,字雨亭,曾任工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同治五年 (1866) 卒。
盛昱之母那遜蘭保,字蓮友,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旗人,阿拉善親王之女,出于“和林貴種,翰海名家”。為清末著名閨閣詩人,有人稱其為蒙古族的“易安居士”。有《蕓香館遺詩》2卷。她的這種文學天賦也傳給了自己的子女,因而“伯希自謂,詩學得之母教甚多”。
盛昱“少即劬學”,10歲能詩,光緒三年 (1877) 28歲得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詹事府右中允、翰林院侍講、文淵閣校理、國事館協修。光緒十年 (1884)授國子監祭灑(學官名,國子監主管官,從四品),光緒十四年為山東主考官。因政治上屢不如意,次年即以 “病”辭官。此后家居10年,以詩文字畫自娛,直至辭世。
盛昱是清流黨的重要人物。清流黨是晚清官場的政治派別。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臣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光緒十年,“清流”繁衍為前后兩輩。后清流以翁同和為支柱,盛昱等為骨干。光緒帝親政后,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有別于當權的后黨。他們仗義敢言,反映了愛國抗戰和改革弊政的呼聲。
盛昱為官時正直敢言,為后黨保守派所忌恨,終遭讒言陷害,不得已而辭官,含恨以終。
盛昱博學多識,名著當時。以學問見長,寫詩乃為余事。其表弟楊鐘羲輯其詩3卷,詞1卷,為《遺華閣遺集》。盛昱的文集名《意園文略》著有《蒙古世系譜》; 編有《八旗文經》; 輯有《郁華閣全文》、《成均課士錄》、《雪屐尋碑錄》等。
《郁華閣遺詩》存詩128首,第一卷為古體詩,共23首。第二、三卷為近體詩,分別為42首、63首。楊鐘羲《雪橋詩話》稱:“伯希表兄詩以五古為最。”盛昱詩中五古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思想內容較為重要。
上一篇:永恚《狂歌行》
下一篇:寶廷《看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