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河北省·易縣荊軻塔》古詩詞賞析大全
河北省易縣城郊荊軻山上,有一座8角13層的磚塔,是后人為紀念荊軻而建,又叫圣塔院寺塔。荊軻山上還有荊軻衣冠冢和荊軻館,以及明代 “古義士荊軻里”等碑碣。另有清代碑碣一塊,上有“寺與塔為山而設,為荊軻而設也。”等語。
荊軻,戰國時齊人,后來去衛國,衛人稱他為荊卿,好讀書、擊劍,任游俠。去燕國后,燕太子丹極為厚待。由于秦王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 以強凌弱,以戰爭手段兼并小國,燕太子丹也曾被作為人質送到秦國,受到苛暴待遇,他逃出秦國后,立志報仇,因此欲請荊軻行刺秦王,荊軻慨然允諾,就在易縣的易水河邊,燕太子丹和眾賓客送荊軻赴秦行刺,但他謀刺未成,反被秦王嬴政所殺。對于荊軻這種“士為知己者死”以及刺殺暴君視死如歸的義俠精神,歷代文人大多贊揚備至,題詠也很多。荊軻山上的古跡是作為歷史文物被保存的,年代也已相當久遠。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詩名] 易水歌
[作者] 荊軻,字公叔,戰國齊人,此歌是在他出發去秦行刺秦王時所唱,由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擊筑(一種古樂器)而歌,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秦。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
漸離悲擊筑,宋意唱高聲。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詩名] 詠荊軻 (全詩30句)
[作者] 陶潛,字淵明,晉代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志趣高潔,不慕權勢,曾任彭澤令,在官80余日,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指督郵)”,解印綬去職。其詩沖穆淡雅,文章亦超逸高古。
[注釋] ●燕丹:即燕王喜的太子,名丹。●強嬴: 強暴的秦國。秦王姓嬴,故謂強嬴。●飲餞:飲酒送別。●群英:眾多的英俊之士。●素驥:白色的駿馬。當時所有送行的皆穿白衣,連馬也是白色的,氣氛悲壯。●雄發指危冠: 怒發沖冠的意思。《戰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及賓客,皆白衣冠送之,荊軻為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長纓:古時系冠用的絲繩。●漸離:荊軻友人高漸離,擊筑送荊卿于易水。●宋意: 人名,燕國送行的勇士。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詩名] 于易水送人
[作者] 駱賓王,唐代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武后時為侍御史,因多次上書言事,獲罪貶臨海丞,后從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后,傳世的《討武曌檄》即出自駱賓王的手筆。駱賓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五、七言律詩和長篇歌行都有較高的成就。
[注釋] ●別燕丹:告別燕太子丹。●發沖冠:怒發沖冠。●昔時二句: 意思是當年的人物已成為歷史的過去;但時至今日,易水上尚能令人感到凜然之氣。
并刀昨夜畫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詩名] 渡易水
[作者] 陳子龍,字臥子,松江(今上海松江)華亭人,崇禎進士。清兵攻陷南京后,與夏允彝父子舉兵抗清。轉戰于江浙之間,事敗被捕后投水殉國。此詩是詩人在易水河畔,聯想起國家面臨淪亡之秋,發出的深沉嘆息。
[注釋] ●并刀:產于并州的名刀,并州即
今山西太原一帶。并刀可用以泛指快刀利劍。此句以并刀匣鳴,寫自己熱血沸騰,生殺敵報國之心。
寒風夕吹易水波,漸離擊筑荊卿歌。
白衣灑淚當祖路,日落登車去不顧。
秦王殿上開地圖,舞陽色沮那敢呼。
手持匕首摘銅柱,事已不成空罵倨。
[詩名] 易水行 (全詩12句)
[作者] 何景明
[注釋] ●白衣:指當年在易水畔送行者,穿白衣,頂白冠,“皆垂淚涕泣”。●祖路:祭路神。去不顧:荊軻登程后,連頭也不回,表示出自己的堅強決心。顧,回頭看。●開地圖:荊軻將匕首藏在假意獻給秦王的燕國地圖內,在秦王宮庭上他打開地圖,圖窮而匕首見。●舞陽句:與荊軻同時前往的有秦舞陽,在秦王宮殿里,由于內心恐懼,臉都變了色,呼氣都呼不出來。色沮: 面色變樣,變壞。●手持句: 荊軻持匕首刺秦王,未中,反被秦劍刺倒地,荊軻以匕首飛擲秦王,不中,擲于銅柱上。●罵倨:罵出不遜之句。荊軻被秦王刺倒在地,臨死前罵不絕口,以瀉他心中對秦王的憤恨。
上一篇:關于描寫《山東省·日觀峰觀日出》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山西省·晉祠》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