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 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 不辭贏病臥殘陽。
公元1127年,靖康之亂發生后,高宗趙構即位,作者出任宰相七十余天,他力主抗金,改革政治,但是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落得罷相遭貶的結局。高宗紹興二年(1132),作者貶謫武昌期間,寫下了這首借物喻志的詩作,表達了只要自己的行為對民眾有好處,就是病倒累死也在所不辭的心愿。
詩的開頭兩句寫出了牛的形象。首句頌揚牛的功績非凡。兩個“千”字,把牛的勤勞與貢獻躍然紙上。次句點出牛的遭遇悲慘。當它“力盡筋疲”的時候,卻無人同情。一、二兩句對比鮮明,“誰復傷?”設問醒目有力,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悲憤之情。三、四兩句寫病牛的心愿。只要“眾生皆得飽”,自己就心甘情愿地“不辭羸病臥殘陽”。作者用“但得”一轉,著上“不辭”二字,猶如奇峰突起,變悲憤為慷慨,突出了病牛任勞任怨、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古人云,絕句之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楊載《詩法家數》),這首詩的第三句是全詩的靈魂,“病牛”正由于具有“但得眾生皆得飽”的志向,所以才能夠在無人同情的逆境之中做到“不辭羸病臥殘陽”。顯而易見,作者絕不是為寫病牛而寫病牛,而是運用象征手法,將“病牛”的崇高形象和堅定志向象征自己為國為民、抗金復國的堅定志向。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收到了“句絕而意不絕”的藝術效果。
身處逆境而具有遠大抱負的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并非李綱一人。唐代杜甫,流寓成都,在茅飛屋破、長夜難眠之時,能夠直抒胸臆,由一家之苦而心憂天下,只要天下寒士能有廣廈庇護,自己寧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這種“寧苦身以利人”的美德是有口皆碑的。宋代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而被貶官降職,借為重修岳陽樓而作記的機會,直言不諱地公開表白;不論在野在朝,都要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而李綱在這首詩作中并沒有象杜甫、范仲淹那樣在詩文中直抒胸臆,傾吐抱負,而是借病牛的形象和志向象征自己的形象和志向,此之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矣。
上一篇:《留客住 鷓鴣·清·曹貞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精衛·清·顧炎武》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