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古文,
不要時文,
不要松文,
不用孔子,
不用孟子,
但用公子。
——明·談遷撰《棗林雜俎》
《棗林雜俎》在輯錄這首歌謠時注明, “崇禎壬午應天榜宦室七十余人,謠云云。是年相傳此榜后不復試士,果然?!笨梢娺@首歌謠作于明代崇禎15年(1642),是揭露當時科舉取士,不以才學為準,而以是否身為“公子”的封建門第為準。
“不要古文”,是指不要傳統的古文,即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在秦漢時代已普遍用,唐代韓愈等復加大力倡導,遂成我國文學的正宗。
“不要時文”,是指不要當時時下流行的文體,即當時科舉考試所用的八股文。
“不要松文”,是指不要武功。松文,因劍上花紋而名。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器用》: “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文。”
“不用孔子”,是指不用如孔子那樣有才學的人做官。孔子(約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者,有“圣人”之譽。名丘,字仲尼。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稱或尊稱。
“不用孟子”,是指不用如孟子那樣有才學的人做官。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是我國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但用公子”,公子是舊時對豪門貴族子弟的稱呼。由于封建吏治的腐朽,使官吏的選拔和任用,不再根據其學問、武功和才能,而只要看他的門第出身是否是“公子”就行了。
這首民歌用五個“不”作排比句,集中、突出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腐敗,它已完全拋棄我國的傳統文化,名為選才用賢,實則即使像孔、孟那樣的圣人也不用。 “但用公子”,最后這一句可謂一語破的,揭穿了科舉制度已經腐敗到赤裸裸地但以封建門第出身為標準的地步。同樣是“子”,而孔子、孟子是以才學為高,公子則以門第為貴,對前者是“不用”,對后者是“但用”,兩者前后對比、映襯,不僅造成了辛辣的諷刺效應,而且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從上升到衰朽的歷史趨勢。
上一篇:《傷心最怕》原文|賞析
下一篇:《何草不黃》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