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原文與翻譯、賞析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①?黃衣使者白衫兒②。手把文書口稱敕③,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④,系向牛頭充炭直⑤。
【注釋】 ①翩翩: 行動快捷的樣子。②黃衣使者白衫兒: 指宮中派出采辦貨物的宦官。一說指宦官及其手下幫助采購貨物的人。③敕:皇帝的命令。④半匹紅紗一丈綾:唐制、絲織品可以充作貨幣。⑤直: 同“值”,價錢。
【詩大意】 賣炭為業的老人,在南山中伐薪燒炭。煙火熏烤過的臉上布滿塵灰,白發蒼蒼十指比炭還黑。賣炭的錢用來作什么?人要活總得穿衣吃飯。身中雖然沒有棉衣擋寒,可是因為怕炭賣得太賤心里卻盼望天再冷些。夜里城外下雪有一尺厚,天剛亮就趕緊駕著炭車沿著冰凍的車轍進城。人餓牛困太陽已升得老高,卻沒有一個買主愿要。飛快地過來的兩個騎馬人是誰? 走近了才知道是宮中的宦官老爺。他們掏出了皇帝的命令說是宮里要炭,命令老人趕著炭車送到北面的皇宮。一車炭,千多斤,宦官們想要舍不得又有什么用?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在牛頭上就算是賣炭的價錢。
【賞析】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所謂 “宮市”,就是宦官根據皇宮的需要到市場上采辦貨物的行為。宦官采買貨物,名義上說是按價付酬,實際上卻是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他們往往以低于實物價格一倍或數倍的貨款強購民物,甚至分文不給。“宮市”據史書記載,自玄宗時即開其端,到唐德宗、憲宗時規模越來越大,成為貞元、元和年間擾害人民的弊政之一。當時有許多正直的官員如韓愈、柳宗元等都通過上書、撰文等抨擊過這一弊端。白居易則采用詩歌這一有力工具揭露了它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和給社會造成的混亂,他通過描寫賣炭翁的遭遇,控訴了宦官敲榨剝削人民的罪行,表現了對深受其害的勞動者的深切的同情。
作者是著名的敘事詩大師,特別善于用明白如話的詩歌語言真切、生動、細致地敘事,通過敘事以及在敘事中刻畫的人物形象,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讓讀者在客觀的事實面前憑直覺得到應該得到的結論。在這首詩中,作者首先刻畫了賣炭翁這個普通勞動者的外貌,在人們眼前展現了一個頭發花白,十指漆黑,滿臉塵灰煙火色,身穿襤褸的單衣,佝腰駝背地在山中辛辛苦苦地伐木燒炭的老人的形象,激起了人們對他的強烈的同情。然后引導讀者進入賣炭翁的內心世界,讓人們體驗這個老人內心深處的辛酸與痛苦。作者圍繞著他由希望到失望這一心理特征,采用明、暗兩種寫法,深入細膩地表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是明寫;“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這是暗寫。天遂人愿,雪降天寒,老人暗自高興,盡管衣單身寒,但炭總是會賣個好價錢的。然而“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天剛亮就進了城,太陽老高了還不見買主,老人的心漸漸發冷,希望逐漸變成了失望。突然看見有“翩翩兩騎”朝這里走來,老人心里又產生了希望,他們大約是買炭的人吧?他迫切地希望知道這一點。然而當他們走近了,老人卻領略了徹底失望的滋味。原來,來人是那些令人心驚膽寒的宦官。作者通過對賣炭翁心理狀態的細致刻畫,表現了賣炭翁不斷掙扎、奮斗、而最終希望破滅的痛苦經歷,揭示了勞動人民連一點基本的生存權利都難以保證的悲劇命運。
作者也很善于采用尖銳鮮明的對比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愛憎和刻畫人物形象,以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例如,賣炭翁明明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卻因為擔心天暖炭賤而希望天更寒冷一些。辛辛苦苦燒成的木炭,從遙遠的南山忍饑挨餓把它送進長安城里,本希望能換取“身上衣裳 口中食”,結果卻是“一車炭,千余金,”只換得“半匹紅紗一丈綾”,懸殊的差價,反映了這場“交易”的極大的不合理,表現了作者對賣炭翁的同情和對宦官的憎惡。
另外,作者還善于把具體事件提高到一般的社會問題的角度來看。《賣炭翁》取材于社會實事。據韓愈《順宗實錄》記載,一次在宮市上,宦官搶奪了農夫的柴后還要搶奪他的驢,農夫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痛打了宦官。皇帝聽說后“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白居易則把農夫換成一個老弱無助的賣炭翁,把宮使寫得更加強橫跋扈,刪去了皇帝貶謫宦官,撫慰農夫一節。因為發生在宮市上的悲劇并不是皇帝都能過問的,況且“宮市”本來就是根據皇帝的旨意產生的。經過如此精心結撰,會使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宮市”的弊病,更同情賣炭翁的遭遇,同時也使作品更有社會意義,而不局限在對某個農夫的同情和對某個宦官的鞭撻上。
上一篇:《十四行詩第三十三首》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卜算子》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