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中外哲理詩賞析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20歲的杜甫到吳越一帶漫游。開元二十三年,杜甫回洛陽考進士不第。次年,24歲的杜甫又開始以齊趙為目標的第二次漫游。《望岳》一詩即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一為詠南岳衡山, 一為詠西岳華山。這首詠東岳泰山的《望岳》是現存杜甫詩作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這是一首描寫泰山雄偉氣勢和抒發詩人曠達胸襟的紀游詩。題目為《望岳》,但通篇由遠及近,從朝至暮,卻從未出現一個“望”字。
先是遠望。詩人對泰山仰慕已久,乍一望到泰山十分驚喜,岱宗為對泰山的尊稱。夫為語氣詞。齊魯為春秋時代的兩個國名,以后沿用成為地名。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都在今山東境內。這兩句的意思是,要問泰山的形象怎么樣,從齊到魯望不盡它青翠的山色。極寫泰山的高大。
再是近望。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分曉。”造化:天地萬物,大自然。鐘:聚集。泰山之南為陽,泰山之北為陰。割:割開,劃分。這兩句的意思是,泰山凝聚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秀美,高聳的大山把山南山北分割為同一時間判若晨昏。“鐘”和“割”用得精當準確,也為前面“青未了”作了注腳。
接著是細望。曾:同“層”。決:裂開。眥:眼眶。山之層云疊出,令人回腸蕩氣;目送歸鳥入林,眼眶幾乎都睜裂了。可見詩人百看不厭, 已望到薄暮時分。這兩句詩也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熾熱的愛。
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從望岳產生的一定要登岳的強烈愿望。會當:定要。凌:攀登,登臨。意思是一定要攀登泰山頂峰,看那小小的群山都在眼底浮動。
《望岳》以詩人設問作答開篇,以強烈的登臨愿望作結。全詩形象鮮明,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格調高昂,表現了青年時代的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奮發向上的雄心和氣魄,讀后使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上一篇:《李商隱·有感》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其二)》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