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第三十三首》原文與翻譯、賞析
莎士比亞
多少次我看見,在明媚燦爛的早晨,
莊嚴的太陽用目光撫愛著山崗,
他金光滿面,親吻著片片綠茵,
灰暗的溪水也照得金碧輝煌;
忽然,他讓低賤的烏云連同
丑惡的云影馳上他神圣的容顏,
使世人寂寞,看不見他的面孔,
同時他偷偷地西沉,帶著污點。
同樣,我的太陽在一天清晨,
把萬丈光芒射到我額角上來;
可是唉! 他只屬于我片刻光陰,
上空的烏云早把他和我隔開。
對于他,我的愛絲毫不因此冷淡;
天上的太陽會暗,世上的,怎能免。
(屠岸 譯)
【賞析】 據考證,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全部寫于28歲至34歲之間,其中第1~126首寫給一個青年男子,第127~152首獻給一位黑膚女郎。上面的一首屬于前者。
愛情和友誼始終是莎士比亞所珍視的主題,而正如我們從他的幾部喜劇和第34、35、40等首十四行詩中看到的:當愛情和友誼發生沖突時,這位充滿浪漫幻想和理想主義激情的青年甚至會為了友誼而犧牲愛情。對于莎士比亞來說,這既是他那真善美的人文主義理想的一部分,也是扎根于基督教原罪意識的人類認識觀的必然邏輯。詩人常常用“太陽”來比喻他的朋友,這首詩一開篇便出現了 “太陽”的意象。然而伴隨著這輪“太陽”的,不僅是“明媚燦爛的早晨”、“片片綠茵”和“金碧輝煌”的“溪水”,同時也有 “低賤的烏云”、“丑惡的云影”和西沉時的 “污點”。詩人的不同凡響之處,在于他并不認為這些 “污點” 會減損 “太陽” 的 “金光”,而是坦然地同時接受了它的明媚與暗淡、神圣與瑕疵,并且順勢由天及地、由自然物引向人間情,將隱約的哀怨化作懷戀的感嘆和信守真情的誓言。我們從其它幾首十四行詩中可以得知: 詩人的這位朋友正是“冷酷地搶劫了”詩人情人的“可愛的小賊”,但是他依然堅信:“玫瑰有刺兒,銀泉也帶有泥漿;晦食和烏云會玷污太陽和月亮,可惡的蛀蟲也要在嬌蕾里生長”(十四行詩第35首)。從大自然的缺陷聯想到人類與生俱來的瑕疵,從善惡一體的事實引發出真誠無華的諒解和寬容,這就使莎士比亞的詩所歌頌的友誼具有了打動讀者心的內在力量。月亮的“陰晴圓缺”,使蘇東坡想到人類的“悲歡離合”,而太陽的升沉明暗,則使莎士比亞看見人自身的善惡相間。同樣的思維軌跡,卻反映了東西方在倫理原則方面的不同著眼點。而正如蘇東坡對后世的中國人產生了巨大影響一樣,莎士比亞對人的這種基本認識后來也在西方引出了越來越多的同調。
從彼特拉克到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形式在結構和風格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里介紹的第33首十四行詩比較典型地體現了莎士比亞的風格:前四行描寫太陽初升時的明媚,再四行表現隨之而來的污點和陰霾,第三個四行轉向詩人寄情的主體,最后兩句在幾分遺憾、幾分寬慰之中作結——起承轉合,錯落有致。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末句往往在全詩中畫龍點晴,后來的英國詩人蒲柏、柯爾律治所作的短詩,可以見出此種風格的影響。
這首詩在色彩的搭配、動詞的布置和隱喻的使用等方面,也令人玩味。剛一起句,詩人就用 “金光滿面的太陽”、“綠茵”和“灰暗的溪水”將我們領入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太陽 “愛撫” 著山岡、“親吻”著綠茵,映照著溪水,最后又終于在云影的遮掩下“偷偷地西沉”。整篇描寫自然而貼切,毫無造作而又鋪張揚厲——這大約也是莎士比亞較成功的詩句中的一大特點。當然,要真正從語言和節奏上領略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僅僅借助于譯文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即使隔著一層語言的障礙,這位偉大詩人的作品仍然可以給予我們頗多的啟發。
上一篇:《十四行詩第一百三十首》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賣炭翁》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