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登舟》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何紹基
游遍蜀中山,恩數重英蕩。
郵程所不經,幽境難入賞。
峨眉雖特奇,西顧在佛仿。
幸卸使者符,得遂名山想。
非吏亦非民,官場酬應強。
狂哉蝯鹿性,飛動入蒼莽。
徒步出東門,矯若魚脫網。
江湖萬里心,翩然落雙槳。
作者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編修,咸豐二年(1852)被選派任四川學政,本想有所作為,但因直陳地方疾苦而得罪朝廷,終被謫官。作者生性好“游奇山秘壑,探幽躡險,不能自休” (陳衍《石遺室詩話》)。在四川任學政時因忙于政務,一直無機會專門游覽仰慕已久的峨眉山,但謫官后反倒成全了他登峨眉的宿愿,正如作者在《將游峨眉山》中所云: “謫官愈覺君恩重,許到峨眉頂山游。”作者性情曠達,以飽覽奇山異水為人生樂事,并不看重仕途上的飛黃騰達。此詩就是寫作者謫官后,在嘉州即峨眉縣登舟出游峨眉時的種種感受。原作一首,此選其一。
全詩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一至第六句)主要抒寫對聞名天下的峨眉山早有游覽之意。作者任四川學政赴各地辦理公務時曾順路游過不少四川名山,故開頭即云: “游遍蜀中山,恩數重英蕩?!焙缶淠擞玫?,《詩·鄭·清人》有云: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大意是講鄭國清邑的士兵駕著四馬戰車奔馳在黃河邊上的彭地,車上插著兩根長矛,矛上有兩層纓子亦即 “重英”。此處言“數重英蕩”是指自己多次乘車出游?!岸鳌敝该墒芑识鞫綄W四川。但是“蜀中山” 之第 一名山峨眉卻始終沒有經過,故無緣欣賞其奇幽之景,此即 “郵程所不經,幽境難入賞”。兩句之義,對此不禁感到萬分遺憾。前四句尚未明確點出是對“峨眉”之向往,僅以“幽境”代之。接下兩句則點明: “峨眉雖特奇,西顧在佛仿。”作者久聞峨眉景色奇美絕倫,非其他“蜀中山” 可比擬,誠如李白《登峨眉山》所云: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峨眉山在四川峨眉縣西南,有山峰相對如蛾眉而得名。佛教稱之為“光明山”,道教稱之為“西靈洞天”等,峰巒挺秀,山勢雄奇,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天下峨眉秀”(劉儒《大峨山》)之稱。山上有峨眉寶光、舍身崖、龍門洞與萬年寺、華嚴頂等名勝古跡。以前詩人在嘉州即峨眉縣時對峨眉山是可望不可即,因為 “嘉州凌云山可望峨眉” (作者原注)?!胺鸱隆奔?“仿佛” (顛倒乃出于押韻的需要),形容只能西望峨眉朦朧不清的山影。這種 “西顧” 類似于望梅止渴,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對游覽峨眉山“特奇”之景的渴望。這一層次寫出了作者后來登舟出游的內因。
實現登峨眉的愿望還要有外在條件的配合,第二層次(第七至第十二句)即寫出游時機已經到來。此時作者已被罷免了學政之職,成了自由身,有了隨心所欲地游覽蜀中山的條件,真可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詩云: “幸卸使者符,得遂名山想?!薄笆拐摺敝浮岸綄W使者”即學政; “幸”,幸虧。官癮重的人若丟掉地位與省行政長官平行的學政烏紗帽,必將視為大難臨頭,如喪考妣; 而作者視富貴如浮云,認為滴官是幸運之事,因為這使他能實現游覽峨眉名山的心愿了,感到由衷的輕松與喜悅?!盁o官一身輕”,而以前卻是“非吏亦非民,官場酬應強”,這是一種束縛,與作者的秉性相悖。作者是“狂哉蝯鹿性,飛動入蒼莽”。何紹基號“蝯叟”,“蝯”即“猿”。猿鹿喜歡自由活動,無拘無束,而作者曾被人稱為“雖為貴公子,乃健步善游,芒屨箬笠,打碑訪山,雨餐云臥,遇者不知為何許人” (《石遺室詩話》),正是其狂放自在的寫照。因此他投入峨眉山蒼莽的懷抱才是得其所哉。
在前兩層鋪墊的基礎上,第三層次寫到登舟出游更顯順理成章。“徒步出東門,矯若魚脫網”兩句,寫其出城門時矯健的步履與輕松的心情?!巴讲健毕鄬ψ龉贂r乘車而言,以步當車才可以隨意而行,灑脫自由?!俺C”,形容魚抬頭游水之狀; “魚脫網”,比喻自己脫離官場束縛如魚歸大海,肉體與心靈都得到解放。最后“江湖萬里心,翩然落雙槳”以登舟啟航結束全詩。前句用《史記·貨殖傳》載越國大夫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雪恥之后,乃“乘舟浮于江湖”,遠離越國之典。作者此時亦有永遠脫離官場而遠游之意。后句寫劃動雙槳如水鳥展翅疾飛、駛向峨眉山的情景,大有“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之感!
這首詩一個明顯特點是題曰“登舟”,實寫登舟前對游峨眉山之渴望,頗有層次,感情真實,足以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未游過峨眉的人,讀后真欲與作者一起“登舟”出游了。這正是此詩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薛據《登秦望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