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詩歌。詩歌通過一個退伍老兵的自述,講述自己少年時從征,80歲返回故里但人事全非的情景,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殘酷,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凄涼、悲哀及痛苦。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畫了“家”的形象。飽經風霜的老人,直言不諱的鄉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動人、具有特殊意義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戰亂頻繁、兵役殘酷的社會現實。
詩的開頭,統攝全篇、韻長旨遠。“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平平常常的十個字,卻突出了主人公的特殊經歷和心境心情。一個英姿少年,轉瞬龍鐘老態,作者沒有絮絮描述這個老兵65年日日沙場、夜夜枕戈的驚心往事,卻用一個“始得歸”的“始”字,準確、精練地傳達了主人公65年晝夜思家,盼歸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轉家園的亦悲亦喜、亦喜亦悲的復雜心情。這愁苦的情感氛圍籠罩全詩。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對親人家園的現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的詢問,推出了詩歌的聚光點——家。可是,“鄉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冰天雪地里當頭澆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親人們竟無一幸存!當年熱鬧溫馨的家,成了野兔、野雞、野谷、野菜、松柏、墳塋構成的荒涼地!由遙望到近看,滿眼盡是荒涼凄楚。這位風塵仆仆的老人,默默無言地舂去野生谷子的皮殼,采下野生葵菜的葉子來煮吃。可等到飯熟羹沸時,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該煮給誰吃。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這位老兵茫然遠望時,65年的艱辛困苦,65年的思念盼待,都化作滄桑的老淚撲簌簌落到滿布征塵的衣襟上。多么深厚而沉痛的思想感情啊!詩至結尾,作者、讀者的感情濃度都達到了頂點。
而作品最深刻的還在于它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還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通過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詩中寫道,服了整整65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惟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有家難回,但與那些不能茍生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的了。這就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可見,本詩寫得既含蘊簡潔,又深湛凝重,內容的取舍剪裁,結構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處,獨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趙師秀(宋)
下一篇:十五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