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①,何為淹留寄他方②?賤妾煢煢守空房③,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④。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⑤,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⑥?
【注釋】 ①慊慊(qian欠): 哀怨不滿的樣子。②淹留: 久留。③煢煢 (qiong窮):孤獨的樣子。④清商:樂調名,音節短促低微。⑤星漢: 銀河。夜未央: 夜未盡,指夜深時分。⑥爾: 此指 “你們”,即牽牛織女。何辜:何故。河梁: 橋。
【詩大意】 風聲蕭瑟,天氣寒冷,草木凋殘,白露為霜。群燕回歸故土,大雁飛向溫曖的南方。此時最思念客游在外的丈夫,悲痛得肝腸都要斷裂了。他這時恐怕也在思念故鄉吧,那為什么還遲遲不歸呢?我孤苦地獨守空房,對你的思戀每時每刻不敢忘懷。不知不覺淚水已打濕了衣裳,便想要借助彈琴歌唱來消遣憂傷。但是只能發出短促低微的聲音,不能彈出舒緩平和的曲調。但見月光皎潔,照我床幃。銀河西流,更深人靜,唯有牽牛、織女二星隔河相望,你們為什么不能天天相聚,不就是因為銀河上沒有橋嗎?
【賞析】 《燕歌行》 是一首樂府詩,屬 《相和歌辭·平調曲》。曹丕的《燕歌行》 共二首,這是第一首。漢末魏初,燕 (今北京一帶) 地是與鮮卑政權接界的北方邊境,偏遠嚴寒,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 多用來抒寫離情,憫懷征人戍卒。曹丕這首詩寫一婦人懷念行役不歸的丈夫,滿腹苦痛,無處訴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曹丕身為貴家子弟而寫這樣的主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樂府民歌的影響,可以看出他對樂府民歌的愛好和刻意仿效。
在宋·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中,這首詩共有七解,也就是七個章節。一解“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點明節令正值深秋,正是所謂“感時物以起興”。二解“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以鳥喻人,引出婦人對游子的思念。三解“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以己之思念推度游子情懷,認為他也一定是想早日歸來的,“何為”云云,并非不知其中原因,而是要表達企盼的急切。這一解收束上文,故作曲勢,先把婦人漸趨濃烈的哀傷推向 “他方”,為下文直抒胸臆渲染感情氛圍。
四解以下正寫婦人情懷。“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二句,極言空閨念遠的愁悶,不說“不能忘”,而說“不敢忘”,更可見其憤激之情。五解“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上句描摹婦人思極而悲、淚濕衣衫的外在形貌,下句刻畫內心的情感波瀾,意欲借琴消愁,竟不能彈奏平和舒緩的曲調,而短促低微的音樂之音又適足加重了 內心的苦痛。六解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承上“清商” 而喻之為 “短歌微吟”,“不能長” 者,并非盡出于曲調限制,主要還因為心潮無法平靜。“明月”句自《古詩》“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化出,暗含“憂愁不能寐”的意思。七解“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仰望秋夜的星空,由銀河而看到牽牛、織女二星,想到牛女夫婦每年只有7月7日可以相會一次,不禁大抱不平。從婦人對牛女命運的不平和同情,我們恰可感受到她對自己夫婦離絕處境的憂憤。
這首詩總敘懷人之苦,但前三解曲說彼方,后四解直寫己方,通篇成曲展之勢。細心的讀者可能已注意到,詩的結尾并沒有歸結到懷念游子上去,這該如何理解呢?清人張玉谷分析說:“ ‘賤妾’五句,方就己邊正寫望歸無聊情事,文勢一展。末四,補寫夜景也。然就雙星限河遙望,為之代惜何辜。以賦寓比,闋然收住,竟不兜轉懷人本旨,而彼己恰已雙收,用筆如化。” (《古詩賞析》卷八)這就是說,在一曲一展之間,詩人唯有賦陳眼前景物而又能貼切雙方心境,才能將彼方和己方雙雙收住。曹丕做到了這一點,因而說他運筆有出神入化之妙。
這首《燕歌行》在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只因為它寫得好,主要還是因為它是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詩。在此之前,詩歌中雖有過七言句式,卻未曾脫離楚調的影響。相傳漢武帝與群臣聯句而成七言《柏梁臺詩》,但畢竟不是一個人的作品。一千多年前,蕭子顯撰《南齊書·文學傳論》已斷言:“魏文之華篆,七言之作,非此誰先?”顯然以曹丕為七言詩鼻祖。
上一篇:《燕山亭》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猜疑》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