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并序)》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杜甫
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 “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五載,余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一。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于邶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知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穎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回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栗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弦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這首詩通過對公孫大娘師徒舞技的描寫展示出50年間的興衰史。詩人的今昔之感,盡在其中。
詩前小序說明寫作本詩緣由與經過,介紹詩人觀舞劍的時間是代宗大歷二年(767)十月十九日,地點是夔州別駕元持的宅中,看的是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詩人問她跟誰學的,她回答我是公孫大娘的弟子,于是引起詩人對公孫大娘的回憶。序言以下內容就是回憶過去看公孫大娘舞劍器的盛況,并介紹說,公孫大娘舞技超群,在當時名居第一。然后述說寫作本詩的原因,即辨明李十二娘和公孫大娘間的師承關系。追念往事,感慨萬端,于是寫下這篇《劍器行》。最后,小序贊揚公孫大娘舞技的影響,特別舉出江蘇人張旭善草書,因多次觀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草書進步很快。
全詩共分四段。
第一段先寫公孫大娘舞劍器技藝高超。“昔有佳人”說明從前的公孫大娘是個美麗的女子,“動四方”形容她藝高名聲大。下面兩句說她的舞蹈使“如山”的觀眾驚心動魄,甚至震動了天地。前四句是對公孫大娘作概括介紹,說明她的名望和舞技。接下去四句是對她舞蹈動作的具體描寫,“霍如”、“矯如”、“來如”、“罷如”形象地描寫了她舞姿的優美,同時也看出她的舞蹈收到的藝術效果。
第二段寫觀看李十二娘舞蹈而興今昔之感。“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這兩句承上啟下。“絳唇”,指美貌; “珠袖”,指舞蹈。首句說公孫氏去世了,舞技也不在了,因此說“兩寂寞”。次句說幸虧晚年有弟子繼承了她的舞技。“芬芳”借代舞技。“臨潁”二句,“美人”,指十二娘; “白帝”,即夔州;神揚揚,神采飛揚。這兩句與序言中的“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句意: “既有以”,有根由,有名師傳授,說明了李十二娘與公孫大娘的師承關系。師傅公孫大娘已是“絳唇珠袖兩寂寞”,弟子這時“亦匪盛顏”,詩人自己也已經“白首”,因此撫今追昔,萬般感慨。“感時撫事增惋傷”,這段的最后一句,點明了這首詩的主旨。寫此詩時,杜甫年已55歲,飽經憂患,滯留異鄉,自有不勝今昔興衰之感。
第三段承“感時撫事增惋傷”句,轉述先朝的盛衰。“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前句說明開元年間,國勢強大,玄宗荒淫,宗荒淫,供皇帝觀賞享樂的舞女就有8000人,后句說當初公孫大娘的舞技在8000人中數第一。世事變遷,轉瞬間50年過去了,安史之亂攪得唐王朝天昏地暗,唐帝國由盛轉衰,昔日的教坊、梨園子弟也煙消云散了,如今在寒日余輝映照下也只剩下“女樂余姿”了。這段概括寫了唐王朝的興衰,寫法是由公孫大娘談到女樂,再由女樂說到唐玄宗,運用了以點代面的手法。
“金栗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這兩句承上段的“先帝”而來。唐玄宗卒于寶應元年(762),次年(廣德元年)三月葬于金栗山(在今陜西蒲城縣)泰陵,到寫這首詩時已逾四年,陵上的樹已夠合拱了,而杜甫卻流落在瞿塘峽旁的白帝城里。“草蕭瑟”寫白帝城的荒涼,反襯出詩人不勝今昔的心情。“恭弦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這兩句回到夔府元持宅中舉行的盛大宴會上,席間奏著急促的管弦樂,樂曲奏完了,席也散了,月亮從東方升起,這時候詩人禁不住有一種“樂極哀來”的悲涼心情。結尾兩句,寫歸途心情,詩人離開元持宅后,茫然不知所往,本來長滿老繭的雙足是走不快的,此時心中矛盾重重,反嫌自己走得太快了。
詩的題材只是一個生活側面,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歷史階段的變遷。在寫法上靈活多變,全詩四段,首段用“四如”排比句,重點在于描繪;第二段以敘述為主,在寫法上是虛寫;三段用的是概括手法,頗多議論;結尾一段重在抒情,兼及心理刻畫。另外,本詩在押韻上注意與詩的感情變化配合,如一二段詩人情緒激昂,就連用二個陰平韻;三四段情緒低沉,則連用兩個入聲韻,這樣就使這首詩有節奏明快的特點。
上一篇:羅隱《蜂》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白居易《觀刈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