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蘇軾的詩,常常將抽象的哲理與具體的意象相結合,從而成為既形象感人、又寓意深刻的“理趣”詩。。這首寫于熙寧五年(1072)的小詩,看起來寫的只是杭州望湖樓前的一片雨景,實際上,卻涵孕著詩人對人生世事哲理性的認識。
當然,即使把這首詩簡單地看作寫景詩,也是非常精采的。詩人以四句之篇幅,就生動地再現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絕美畫圖。“黑云翻墨”,極寫雨前烏云翻滾之勢,“翻墨”的比喻十分新穎、生動、形象。“白雨跳珠”極寫雨中景況。“白雨”與前句的“黑云”這二個意象在色彩上構成鮮明的反差,與下句的“水如天”,通過巧妙的剪接,拍攝成了一組色彩斑斕的畫面;“跳珠”則承上句的“翻墨”之喻,只不過詩人的目光由天上而至眼前,詩人的感受由視覺而至聽覺;大雨如珠,擲地有聲,更兼與“亂入船”三字相接,就真真把人置于西湖雨中了。此外,“亂入船”三字,還與上句“未遮山”相承,展示了大自然由雨前到雨中的過程,脈絡清晰。
前二句極寫雨前之烏云及雨中之白雨,看起來氣勢兇猛,咄咄逼人,但是,詩人看到了這一切都不過是暫時的現象,大自然可以驚雷挾電、墨云白雨,也可以用一陣風就把它們吹散:“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詩人用一“忽”字,就把大自然瞬息萬變、飄忽而來、倏然逝去的神韻擎托而出。
全詩四句并沒談什么哲理,似乎只是純客觀地描寫了自然界的某種現象。但是,詩人為什么要揭示大自然這種變化無常而又有常的規律呢?從此詩的寫作背景看,蘇軾在寫作此詩的前一年,曾二次上書給神宗皇帝,提出了與王安石不同的政治見解,王安石姻親謝景溫彈劾蘇軾,“窮治無所得”,“既無以坐軾,會軾請外,例當作州,巧抑其資,以為杭倅”(《林希野史》)。當時,蘇軾對于整個政治局勢,感到“眼看時事力難任”(《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絕》),對于個人遭遇則感慨“敢向清時怨不容”(《和劉道原見寄》)。但是,無論是政治上的暴風雨還是個人的坎坷,都必然是暫時的,必然要回復到澄清的本原上,這就是詩人在望湖樓前所受到的自然界的啟發,表達了“世事徐觀真夢寐,人生不信長坎坷”的“理趣”境界。
上一篇:楊萬里《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徐陵《關山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