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帕三絕句》言情贈友詩歌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
尺幅鮫綃勞解贈①,叫人焉得不傷悲!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閑。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②。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寶玉因種種 “不肖”慘遭賈政毒打之后,黛玉去探望。寶玉看她 “兩個眼睛腫得桃兒一般,滿面淚光”,坐在那里 “無聲而泣,氣噎喉堵”,不由得又感動又心疼。黛玉走后,寶玉惦記不已,讓足以托付心事的晴雯送去兩條家常用的手帕。聰慧的黛玉當然能理解贈帕的深意,兩方手帕載著深深的體貼與愛戀: 寶玉是讓自己用這手帕拭去為他而落的淚水,撫平為他煩惱傷心的舊痕。它是有殷殷情意的愛的信物。所以黛玉接到手帕后,不覺神魂馳蕩。情到極處,“五內沸然炙起”,于是不顧嫌疑避諱,提筆寫下了三首題帕詩,即定情詩。
從結構上說,這三首詩服從曹雪芹總體的 “還淚說”構思,甚至黛玉 “淚盡而逝”的情節結局,在這里就能窺見端倪,因而它帶有一定的讖言性質。但是這些不過是結構與情節上的勾連與伏線,深層含義并不在此。作為借筆下主人公之手寫出的詩句還自有它特殊的意義。詩緣情而發,主人公的抒情形成詩化的內心獨白,進行著人物的“自我塑造”,這和作者采用第三人稱進行內心刻畫的方法殊途而同歸,但前者似乎更能讓我們直視無礙地看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從形式上巧妙地避去了第三人稱的小說主要采用越俎代庖的內心刻畫的通病。
第一首首聯是“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寫出了黛玉的無主與迷惘,她只能借流淚來排遣不能為懷的心緒,然而這綿綿的愁,悠悠的思,剪不斷理還亂,靠流淚來排遣當然是徒勞無益之舉。這一聯以問句作結,與蘇軾在《水調歌頭》 中詰問圓月 “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一樣,問得無奈無理卻是至情至性。這一問,黛玉向我們袒露了內心那載不動的許多愁。為誰?為寶玉贈帕?是,也不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自己的愛情駛進了幸福的港灣,是為寶玉贈帕而落的欣喜激動之淚。可是,敏感易悲的黛玉對這愛情的結局始終有隱隱的憂愁: 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主張; 寶玉雖以我為知己,可我多愁多病,他又奈我薄命何; 何況還有“金玉之論”橫亙在我們中間! 為此,黛玉流的又是惆悵憂愁之淚。悠長渺遠的問句問出了喜中之悲?!俺叻o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傳說海底鮫人能織薄美的絹綃,因此“鮫綃”是手帕的美稱。鮫人流出的淚能變成珠子,用此典故,突出了“淚” 。一“勞”字寫盡了戀人之間的溫柔體貼,這全然不是平日里在寶玉面前愛使小性兒的黛玉,由此我們品味出她平日以嬌嗔猜妒表達感情時內心的苦澀。在愛情得到真誠的回報時,黛玉終于解開了層層包裹的心衣,以同樣的溫柔接受了寶玉的心。兩顆心相撞之后,黛玉以處在她那種身份的少女的特有的敏感,又覺得深重的傷悲向她襲來。
封建文化積重難返的沉淀,形成了封建禮教的巨大潛網。被作者涂上神秘色彩的“金玉之論”實際上代表了那個時代正統的愛情觀,寶釵的性格體現了封建禮教對淑女的要求。賈母、賈政、王夫人、鳳姐等人處在自己地位上自然而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是置寶黛愛情于死地的潛網之絲。因此黛玉從喜中含悲沉入純然傷悲之中。而從純然傷悲跌入更深的幻滅便是第二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閑?!?“珠” “玉”二字承第一首詩中鮫人化淚為珠的典故,代指眼淚。透過晶瑩的淚滴,我們看到了黛玉那顆不染塵俗的透明的心。她為自己全身心追求的愛情理想常懷戚戚,卻不愿把這種悲愁與俗人言,更不愿扭曲自己而陷入塵世的“污淖”,因此她的淚水只能背著人偷偷揮灑,可是這畢竟不能排遣感情于萬一,于是,她整日整夜受著相憶相知,唯恐不能相依相諧的感情的煎熬,她不是“無心”,而是整個心都在寶玉身上,再也分不出一絲半毫。緣此而生的情,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所以她幾乎到了整日無情無緒,心無所主的著魔狀態。覺醒的愛情意識讓她選擇了一條墮入浩劫的道路,她像受難的基督背負著一個世界,一個痛苦的世界! 怎么辦? 黛玉的回答是: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它點點與斑斑”。“難”字寫她紛繁復雜的痛苦與困惑,“任”字寫她愿遭萬劫而不悔,要用從秋流到冬,從春流到夏的晶瑩的淚河報答寶玉的愛的甘露。在無可奈何的幻滅中,我們又看到了這個外表弱不禁風的少女的堅強內心?;脺缰杏锌範?,自然引出了第三首詩。
“彩線難收面上珠”承第一首詩中的典,第二首詩中的意,寫黛玉無休止的憂戚?!跋娼f跡已模糊”。湘江岸邊的斑竹上有紫色的斑痕,相傳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在舜南巡葬于蒼梧之后,追至湘江岸,“淚下,繼之以血”染成。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斑竹上的血淚痕想已模糊不清,而這則詩一樣美妙、水一樣純凈的傳說也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吧? “窗外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最后一聯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瀟湘館內遠離塵俗,斑竹蕭蕭的畫面,二妃的傳說又給這景物增添了神妙與空靈。氣質如詩,心靈如水的黛玉與二妃可謂心有靈犀: 要永遠與自己的所愛相伴相隨,如果理想破滅,那么就 “質本潔來還潔去”,淚染斑竹之后殉情而死! 有人曾為神女峰上的望夫石哀嘆: 與其在山峰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場。是呵,二妃之愛如火如荼,死去活來; 黛玉的三首定情詩如泣如訴中也包裹著九死不悔的熱烈愛戀。斑竹有幸漬香痕。那瀟湘竹呵,曾記載了遠古時代堅貞、純潔、健康、熱烈的愛情,而這一次它將刻上一個什么故事呢?二妃凄婉的愛情作為典故進入詩中,已讓我們朦朦朧朧感到了不祥的預兆。仍以問句結束全詩更把我們帶進了神思渺渺的哀怨氣氛。
如果說 《紅樓夢》是一部浩繁的畫卷,那么,這三首題帕詩便是具體而微的小品。這三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學畫廊中唯一的嚴格意義上的悲劇人物的內心,同時也讓我們感到了籠罩于整部作品的悲劇美。黛玉的天生弱質、心靈澄澈; 她的憂思,她的幻滅; 無一不使我們頓生憐憫之意。而這三首詩均用平聲韻腳、節奏舒緩無力,多用感情無著落的問句,更是攫住我們的心,于是我們產生了美學意義上的 “同情”——與黛玉一起感受悲劇命運。封建文化沉淀而形成的一切氛圍,包括寶、黛二人精神上自己不能戰勝自己的部分,以及許許多多偶然事件構成的社會環境,個人反抗力量置身其中顯得多么無力與渺小,這又使我們感到了悲劇的恐懼。寶、黛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抗爭,又使他們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如此等等,我們處在了悲劇的強大震撼之下。
曹雪芹筆下的黛玉,晶瑩透明,詩情洋溢。她有梨蕊三分白,梅花一縷魂; 有脫盡人間煙火的甘美溫馨; 有天真無邪的嬌嗔; 有毫無情欲拖拽的精神追求。濁世哪有黛玉立身的凈土? 因此,我們只能滿懷惋惜,目送她隨花飛到天盡頭; 滿蘊哀悼,注視一抔凈土掩沒她的風流……
上一篇:《陌上?!吩娢脑呐c賞析
下一篇:《飛來雙白鵠》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