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嶧山》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鄭燮
徐州五色土,乃在嶧山下。
凸凹見青黃,崩裂墮赤赭。
偃蹇十里石,蓄怒臥牛馬。
苔斑古銅鑄,黑骨積鐵冶。
砉然觸穹蒼,千峰構云廈。
曲徑回腸盤,飛泉震雷瀉。
古碑斷蟲魚,老屋頹甓瓦。
秋河舀可竭,寒星摘盈把。
悲烏百群叫,孤鶴萬年寡。
結茅此間住,萬事棼可舍。
山中古仙人,或有騎龍者。
鄭板橋是清中葉著名畫家、書法家兼詩人,號稱“三絕”。他的創作“脫盡時習”,個性鮮明,與金農等人被合稱為“揚州八怪”。這首《嶧山》是他過山東鄒縣時所寫,嶧山又名鄒山,在鄒縣東南,秦始皇二十八年曾登此山刻石頌秦德。這首詩借描寫山勢的奇峭表現了詩人不滿現狀,苦悶郁憤的心情。
詩的前八句寫嶧山下見到的景物。先描繪泥土,“徐州五色土”,這一帶上色奇特,色彩紛然。據地質學家考定,這種土壤為次生黃土,是從山上沖刷下來后堆積而成的。由于雨水稀少,黃土又演變成了褐上,表層呈青黃色。土壤還經常崩裂墮塌,內層濕潤的新鮮面往往暴露出來,于是就有了青、黃、赤、赭等多種不同的顏色。詩人十分準確地把這一帶土質惡劣的狀況描畫出來了。接著寫山下的石頭。嶧山屬于花崗巖地帶,分化以后的石塊滾落下來,散得到處都是,形狀十分古怪,活象一座座經人雕刻過的石牛石馬,含怒而臥。斑斑點點的苔錢附著在石頭身上,因年久而變成了古銅色,宛如牛馬皮膚上的花紋; 裂開的巖縫由于鐵質集聚轉化為黑色,看上去好象是生鐵澆鑄的動物骨架。“鑄” 字和 “冶” 字把巨石的黯然斑駁比喻得極為生動。放眼望去,山腳下一派荒涼可怖的氣氛。
后面十句描寫登山時的景色。先從山勢寫起,高聳入云的峰尖直刺蒼天,仿佛撞擊有聲,“砉然”一詞設想奇特。周圍挺立的群山好似一根根巨型的立柱,構成了通天的大廈,突兀險峻之狀如在目前。接下來細致地描寫山間的景物,“回腸” 比喻山路的狹長和盤桓,“震雷”描繪山泉的氣勢和流速,狀物寫景都十分生動。路邊上詩人忽然發現了一塊古代的斷碑,因年代久遠已字跡模糊; 還有幾座老屋瓦塌磚頹,無人問津。一種悲涼的歷史感縈繞在山間。最后詩人終于來到了山頂,天穹似乎近在咫尺,銀河可舀,寒星堪摘,天地間只剩下一個孤獨的登山者。成群的烏鴉圍著山悲鳴,一只孤鶴默默地飛過。這一切既談不上親切,更沒有一絲和諧與美感,但是詩人對它卻表現了無限的留戀和向往,“結茅此間住,萬事棼可舍。山中古仙人,或有騎龍者”。他要在此間結廬長住,遠離人世,以山中的仙人為伴,與天地同存。其實這荒涼孤寂的境界正是詩人心靈的寫照。有個性有才華的藝術家在那個禁錮深嚴的清代社會里都要遭到同樣的摧殘和扭曲,所以詩人筆下的嶧山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一股憤怒,孤傲之氣在整篇詩歌當中流動、回旋。
這首詩形象鮮明,風格奇峭,語言奇警,是鄭板橋集中的一篇杰作。
上一篇:何紹基《山雨》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向子湮《峽山飛來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