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與翻譯、賞析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看門。吏呼一何怒②,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③,一男附書至④,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⑤,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注釋】 ①投:投宿。②一何:何等、多么。③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④附書:捎信。⑤河陽: 在今河南省孟縣,時唐將郭子儀守河陽。
【詩大意】 天暮向晚我投宿石壕村,但見有吏半夜捉人。老翁聞風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對。我隔墻而聽暴吏叱呼要人,老婦啼哭哀求。老婦說道:“有三個兒子已去鄴城抗敵,一個兒子捎了信來,說他的兩個兄弟已經戰死。活著的人茍且全命,死了的人算永遠結束。家中再沒有別人,只有一個吃奶的小孫子,媳婦有了孩子還沒離家,出出進進沒件遮身的衣裙。我老婦雖年邁力衰,讓我今夜跟你們走吧。去應河陽的急差,還有點做早飯的能力。”夜深人靜語聲漸漸斷絕,嗚咽哭泣之聲依稀可聞。天色微明我又急忙登程趕路,告別時只有老翁這個孤獨的老人。
【賞析】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暴發了安史之亂。次年春,洛陽、潼關相繼失守。六月,玄宗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叛軍攻破長安后,大肆燒殺搶掠。至德二年(757)安史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王朝乘機反攻,九月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安慶緒敗退到鄴城,叛將史思明也暫時投降了唐朝。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統帥大軍圍困鄴城,雖長期相持不下,但形勢向著有利于唐王朝的方面發展。
乾元二年(759)三月,由于肅宗昏庸無能,處置不當,使圍困鄴城的九路節度的官軍沒有統一的主帥,指揮不利。而一度降唐的史思明又再度反叛,自魏州率兵來救鄴城,與被圍鄴城的安慶緒內外呼應,結果60萬官軍一舉潰敗。形勢急轉直下,洛陽、潼關又面臨危險。唐朝統治者為了扭轉危機,加強防備,于是到處抓人補充兵源,而戰場附近的新安、石壕一帶,更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強拉硬抓,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是時,杜甫已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正從洛陽返回華州,路過新安、石壕,親眼看到百姓在慘遭叛軍的燒殺蹂躪之后,又飽受官軍征兵拉夫的騷擾之苦。詩人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沉痛激動而又復雜矛盾的,面對國家山河破碎、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他痛恨安史叛軍的禍國殃民,責怨朝廷官吏的昏聵無能,憐憫百姓的悲慘境遇。但他更希望朝廷重整旗鼓堅決御敵,更希望人民忍痛奮起投入戰爭,從而挽救國家的危難。這些復雜的社會現實和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就在這首詩中形象概括而又曲折深沉地表現了出來。
這是一首古體敘事詩,稱杜詩為“詩史”,也正是指這一類的作品,它記載了詩人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可分為三段,首尾各四句敘事為一、三段,中間十六句敘言為第二段。
第一段開頭便開門見山,直陳其事。“暮投石壕村”五字,點出了時間——黃昏薄暮,地點——石壕村,人物——詩人自己。其中一“投”字,著力而恰切地表現了在兵荒馬亂之際,一個跋涉奔波惶恐不安的孤獨旅客在慌不擇處的情況下,三更半夜又遇到一場風波的情景。抓差的吏人闖入民家捉人,不僅是年輕力強的壯丁,而且男女老幼都難以逃脫。然而這種半夜捉人的事已不止一次,所以老翁聞風而走,老婦自恃年老有免于被捉的可能,同時還要掩護逃走的老翁及在家的兒媳,于是開門應對,見機行事,這一段寫出了事件的發生。
第二段全是敘言,讓詩中主人公出場邊啼邊訴,而詩人自己卻退居幕后。開頭兩句,一呼一啼,情態逼真,吏所以“怒”,一是沒捉到人,二是要進一步逼迫;婦所以“苦”,一是哭訴家中不幸遭遇,二是要進一步哀求。接下去的十四句中,只有老婦的對話,而省略了吏人的逼問,但讀者細心體味,在老婦層層哀求的字里行間,可以揣測到吏人步步逼迫的斥責聲。老婦理由說盡,沒有得到憐憫。哀求無望,只有挺身而出了,一是怕進一步追索到老翁,另一方面,老婦也確有痛恨敵寇,一效微力的愛國獻身精神,于是毅然跟從吏人到河陽應役去了。這一段寫出了事件的經過。
第三段,又用敘事的方法,老婦終于被抓走了,哀求和斥責的聲音消失了。夜深人靜,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他隱約聽到了凄楚幽咽的啜泣聲,伴隨這哭聲,或者也同時暗暗流著憐憫同情的淚水。一夜未眠。天色黎明,詩人和老翁都懷著難忍的苦衷,沒有安慰,沒有勸解,巨大的悲痛都隱藏在這無言的告別之中,詩人沉重的心頭上又壓上了一塊巨石,沉默地踏上了滿目凄涼的旅途。
詩結束了,但詩人深沉激蕩的思想情感,卻引導讀者去聯想體會那無窮的言外之音。
這首詩淺近易讀,但言近意遠,其中蘊含著深刻復雜的思想容量,蘊含著詩人難言的苦衷。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此詩易解,而言外意人未盡解。”這個說法正表明其理解之深。
上一篇:《短歌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破陣子》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