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鄭燮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這是一首題畫詩,前兩句摹寫畫面的情景,后兩句揭示畫面的內涵,由實至虛,虛實結合,相得益彰。鄭板橋嗜竹如命,寧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他種竹、賞竹、畫竹、詠竹,在竹林中漫步,在竹蔭下小憩,在竹濤聲中扼腕,在竹筍前感慨它的濟貧之德。竹,在他心目中已經成了清新高雅、堅貞挺拔、刺頑砭冥、寧折不屈的高風亮節的外現客體,成了他溝通主客觀世界的一條暢達的通道。
鄭板橋畫竹,以草書中豎長撇法運筆,體貌疏朗,風格勁峭。首二句概寫了這一特點。“攢”,緊緊聚攏的樣子。“千枝攢萬葉”,寫出了竹林枝繁葉茂,萬眾一心的勃勃生機。畫家借墨色的濃淡、運筆的輕重、布局的疏密,在有限的畫幅中,給人以“千”枝“萬”葉的感覺,這是以一馭萬,以簡馭繁的高超藝術手法的形象概括。“一節復一節”為寫實,而“千枝攢萬葉”則把畫面(實)與觀感(虛)糅合起來,熔寫真與寫意為一體,達到形似與神似的統一。“千枝攢萬葉”的形象給人的感受不只具有單一的指向性,完全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可以把它們看成是緊密團結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在顯示力量的強大,或者當作枝矛葉劍,以表明其針砭黑暗社會的銳利鋒芒。這就大大豐富了詩的內涵,表現出作者高度概括生活的能力。
三、四兩句則跳出畫面直接述懷。作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竹子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一個生長周期中只開一次花,結一次果。竹子在每生長了15、30、60或120年后才開花,且無論老幼一起開花,然后整片竹林一起死亡,留下一片種子以待下一個生長周期。因此人們很難看到竹子開花,也就容易造成竹子不會開花的錯覺。這兩句,表面上以竹子自述的語氣,表白自己不開花的原因:免得招惹吸取花粉的蜂蝶前來,其實是作者自己的心志的決然表露,濃縮著作者對苦澀的現實生活的人生體驗,同時也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鄭板橋是熟知竹子的生長規律的,他當然明白竹子開花就宣告其生命的結束。在科舉中苦苦掙扎幾十年,好不容易才跨入官場,當上個七品芝麻官,總算有了傾其所學報效朝廷的機會,卻因得罪豪紳而遭罷黜。他不過才開了朵小花,就招惹了那么多蜂蝶來摧殘毀損,未及結實就永遠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對這首詩的哲理內蘊,今天我們應作具體分析。一方面它告訴我們心志既定,外力難撼的道理,形象地說明了內因與外因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不恰當地宣傳了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須知,即使不“撩”蜂蝶之流也難“免”受其害的。何況除了采花吸蜜的蜂蝶,還有嚙葉吸髓的害蟲,在那樣的社會中,要做到獨善其身也是難而又難的。當然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作者是用憤激的反語,來表達自己對污穢官場的強烈的不滿。但“不開花”,尤其是在具備了開花的條件卻因“免撩”是非而放棄噴吐芬芳的機會,不管怎么說,它帶給人們的更多地是消極的東西。這是不可不辨析清楚的。
上一篇:《立春禊亭偶成·[宋]張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節選)·[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