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蹇叔哭師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①: “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②,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③。蹇叔曰: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④?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⑤。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⑥,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 “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公使謂之曰: “爾何知? 中壽,爾墓之木拱矣⑦!”
蹇叔之子與師⑧,哭而送之,曰: “晉人御師必于殽⑨。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⑩;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注釋】 ①杞子:僖公三十年秦國留戍鄭國的大夫之一。②管:鑰匙。潛師: 秘密地派遣軍隊。③訪:詢問。蹇叔:秦國元老,曾為上大夫。④無乃:恐怕。⑤悖:背叛,違逆。⑥孟明、西乞、白乙:都是秦將。⑦中壽:活到六七十歲叫中壽。蹇叔當時已近八十,過了中壽。拱: 兩手合抱。⑧與:參加。⑨殽: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地勢險要,是晉國要塞,為秦往鄭必經之地。⑩夏后皋: 夏朝帝王,夏桀的祖父。
【譯文】 杞子從鄭國派人回來告訴秦穆公說: “鄭國人叫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地發兵前來,鄭國是可以得到的。” 秦穆公為此詢問蹇叔。蹇叔說: “使軍隊疲勞而去襲擊遠方的國家,我沒有聽說過。軍隊疲勞,力量衰竭,遠地的主人早有防范,這恐怕不可以吧? 我軍的所作所為,鄭國一定知道。費了力氣而一無所得,必定有違逆背叛的情緒。并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 秦穆公不接受。召見孟明、西乞、白乙,派他們從東門外出兵。蹇叔哭著說: “孟子,我看到軍隊出去而看不到它回來了!” 秦穆公派人對他說: “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六七十歲就死了,你墳上的樹木已經可以合抱了!”
蹇叔的兒子在軍隊里,蹇叔哭著送他。說: “晉國人必定在殽山抵御。殽山有兩座山陵,它的南陵,是夏后皋的墳墓; 它的北陵,周文王在那里避過風雨。你必定死在兩座山陵之間,我在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軍于是出發東進。
【鑒賞】 魯僖公三十年,燭之武說退秦軍后,秦穆公派杞子等人駐守鄭國。魯僖公三十二年,霸主晉文公剛死,秦穆公便野心勃勃,認為自己稱霸的時機到了,于是輕信杞子從鄭國送來的情報,想滅鄭攻晉。蹇叔是秦國富有經驗的老臣,他預言勞師襲遠必遭失敗,一再勸阻,但秦穆公卻利令智昏,不但不聽從蹇叔的忠諫,反而加以責罵、嘲諷,一意孤行,堅持出兵襲鄭。蹇叔只好一哭其師,二哭其子。結果正如蹇叔所料,被晉軍在殽山打得全軍覆沒。文中蹇叔的形象寫得十分動人,可謂理明情深,他哭送秦軍出師,不但說明他對形勢分析的深透和對戰局預測的準確,更體現了他拳拳愛國之心。本文在敘事上不枝不蔓,井然有序。
上一篇:《古文·跋紹興辛巳親征詔草(1)》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洵·辨奸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