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鸮
作者: 戎耀文劉二龍 【本書體例】
【原文】:
鸮
鸮(1)!既取我子,無毀我室(2)。恩斯勤斯(3),鬻子之閔斯(4)!
迨天之未陰雨(5),徹彼桑土(6),綢繆牖戶(7)。今汝下民(8),或敢侮予!
予手拮據(9),予所捋荼(10),予所蓄租(11),予口卒瘏(12),曰予未有室家(13)!
予羽譙譙(14),予尾翛翛(15)。予室翹翹(16)風雨所漂搖,予唯音嘵嘵(17)!
【鑒賞】:
《詩序》說:“鸮,周公救亂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
鸮焉”。最早的《尚書·金縢》也這樣說:“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后,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
鸮”。《史記·魯世家》載:“武王崩,周公當國。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征,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周公歸報成王,乃將詩貽王,命之曰《
鸮》。”毛亨,鄭玄和朱熹都認為《
鸮》的作者是周公旦,其依據就是《尚書·金縢》。但是《尚書·金縢》經近人考證,已定為偽作。《史記》的記載也是以《金縢》的記載為據的。根本問題是從詩的內容看,確實與周公諷喻成王之事沒有絲毫關系。就詩論詩,《
鸮》應該是一首民間創作的寓意深刻的詩。它產生的時代應在《尚書·金縢》之前,才較為真實合理。
全詩共四章。第一章寫鳥兒對鸮的斥責警告。你已經抓走了我的孩子們,莫要把我的房屋再毀壞。我辛苦勞碌費盡了心血,為養孩子們自己都累病了!這是控訴,也是悲慘的呼喚。道出了鳥兒養育子女的辛勤和愛撫孩子們的癡情。使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被剝削被壓迫者的沉痛呻吟。在奴隸制社會里,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少得可憐的家產及其子女們,隨時會被搶掠去的,這些現象不正是階級壓迫剝削的形象化的反映嗎!
第二章寫這只母鳥未雨綢繆的情形。她趁天還沒有下雨,趕緊加固自己的窩巢,它剝取桑根皮,修補好門子和窗戶,自信地認為下面的人們不敢再來欺侮自己了。既寫出鳥兒自危自畏,也寫出它不惶安息的處境。充滿著辛酸與憤怒,也隱含著不屈不撓的意志。
第三章寫母鳥慘淡經營的情景。為了修補窩巢,把撿來的茅草積聚起來,修窩筑巢,它的口、爪都累壞了,可是窩巢還是沒有修好。寫出了母鳥經營家室所付出的辛勤勞動。不正是終日辛勞而不得溫飽,陷于疲憊不堪的困境的下層社會的被壓迫被剝削者的呻吟般的自述嗎!
第四章寫修筑窩巢所付出的代價和窩未修好的憂懼愁苦。修筑窩巢累得它羽毛枯焦,尾巴凋敝,但是窩巢掛在高而險的地位,還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種險惡情勢下,嚇得母鳥吱吱直叫。不僅寫出了母鳥憔悴的模樣,還刻畫了它的心理,尤其末句逼真地寫出了嚇得直叫的惶恐不安的聲音。
全詩運用擬人化手法,假借一只母鳥作比喻,訴說她遭到鸮的欺凌迫害所帶來的種種痛苦。各章均極寫母鳥修筑窩巢的艱辛勞累,以襯托貓頭鷹的兇狠殘暴。詩歌這樣來寫,正是寓寄著社會現象的不合理,作者深深為此不滿,感慨不平。
這是一首通篇用比的純比體詩歌。這類詩歌在《詩經》里是比較多的,如《螽斯》、《鶴鳴》、《碩鼠》等。不過它們之間又各有不同。《螽斯》是以螽斯多子喻人的多子,祝賀人多子多福。《鶴鳴》是用眾多的暗喻強調國家要重視使用人才。《碩鼠》又與前述兩篇不同,它把剝削者比作大土耗子,但還只是人對土耗子說話。而本篇則是鳥對鳥講話和鳥兒的自述。而且手法上是比喻與擬人相結合。從內容上看,含有很深刻的寓意:作者把一個鳥的生活環境,音容外貌,舉動勞作都逼真地描摹了出來。可它又多象是一個人,一個受迫害,受欺凌的人,他訴述自己所受的剝削壓迫,他辛苦勞作,抵御迫害……作者用擬人手法巧妙地把人與鳥結合成一體,借物寓人,言在此而意及彼,深刻含蓄地揭示出某種社會生活本質。所以《中國詩史》稱頌說:“《鸮》實在是一首絕妙的寓言詩。”
這首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很有其特色。在句法上重言和同型句用得較多。開頭連用兩個“鸮”是為了強化感情,引起注意。第一章末用了三個語助詞“斯”字,形成低沉哀痛的感人情調。二、三兩章連用八個以“予”字開頭的同型句式,既有陳述完備周詳的效果,又有加深讀者印象的作用。三、四兩章運用了排比句式整齊而有變化,造成如泣如訴的悲哀氣氛。第四章連用四個疊字:“譙譙”“翛翛”“翹翹”“曉嘵”,還運用了迭韻連綿詞“飄搖”都收到了形聲兼備、形象生動、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的藝術效果。幾乎每章末句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不僅能更好地抒其悲嘆之情,而且與每章前三句形成對比,形成錯落有致的變化。
上一篇:《鴇羽》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鴛鴦》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