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滿江紅 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
春水迷天,桃花浪、幾番風惡。②云乍起、遠山遮盡,晚風還作。綠卷芳洲生杜若。③數帆帶雨煙中落。傍向來、沙觜共停橈,④傷飄泊。寒猶在,衾偏薄。腸欲斷,愁難著。倚篷窗無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過卻。⑤最憐輕負年時約。想小樓、終日望歸舟,⑥人如削。
【注釋】 ①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吳城山:在南昌城東北一百八十里,臨大江。②桃花浪:杜甫《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農歷三月,桃花盛開,其時春暖冰消,春水上漲,稱為桃花水。桃花汛或桃花浪。③杜若:一種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④向來:適來、立時。沙觜:沙洲。停橈:停船。橈,船槳,代指船。⑤寒食:即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⑥“想小樓”二句:從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脫化而出。
【譯文】 桃花汛期的春水迷茫連天漲,多少次大風掀起翻江大浪。剛浮起的烏云覆蓋住遙遠的青山,傍晚的狂風又刮起迷漫的煙障。芳洲上杜若叢生綠波蕩漾,數只船帆在茫茫雨霧中升降。此時行舟都已在沙嘴灣拋錨,飄泊的游子仍不住悲傷。
春寒尚未消,衾被偏又簿。肝腸欲寸斷,離愁難斷割。斜倚船篷小窗難入睡,無奈何取苦酒自斟自酌。寒食節已過去,清明節也成昨。最可惜輕易地違背了年前歸來的期約。想她在小樓上終日眺望我歸來的船舶,人憔悴身已瘦弱。(湯俊峰譯)
【集評】 明·李攀龍:“上言風帆,飄泊之象;下言歸舟,在家之思。”(《草堂詩馀雋》)
清·黃蘇:“寫旅況凄迷。憶家之作,想亦憂世者寄懷也。前闋言浪生風惡,云遮風作,隱然有念亂之意。‘芳洲’、‘杜若’,有賢人隱之象;‘帆帶’、‘雨落’,有自傷飄泊意。‘寒猶在’六句,不過寫繁憂獨省意,‘寒食’二句,見時已逝;末二句,懸想家中念己,不過不得已欲歸隱之意。情有難以顯言者,隱約言之,自抒懷抱耳。”(《蓼園詞選》)
【總案】 宣和二年(1120)春,作者自江西南昌赴南康(今江西星子縣)拜會名賢陳瓘,途經吳城山,遇風阻行,遂作此詞。此前一年,作者因公事回故鄉福建,一年多奔波行役于外,與妻兒離別已久,故既“傷飄泊”,又思嬌妻。黃蘇所謂“憂世者寄懷”,“有賢人隱之象”,以常州派比興寄托說論詞品詞,自有其一慣的批評眼光與審美方式,但于此詞卻有失穿鑿。詞的結句從對而寫來,用梁啟勛的說法是運用了“烘托之蘊藉法”,即“將自己之情感藏著不寫,而寫對方,不寫我如何思念他,先寫他如何思念我。如此,則自己濃厚之情感,自然表現”(《詞學》下篇)。此法得自柳永的《八聲甘州》(參本詞注⑥)。以大景寫柔情,是此詞的特色。開篇幾句,意象飛動,空間境界闊大,為下文的言情創造出凄情迷茫的氛圍。
上一篇:方岳《滿江紅九日冶城樓》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柳永《滿江紅》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