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振國
城堞逶迤萬柳紅, 西山岧霽明虹。
云垂大野鷹盤勢, 地展平原駿走風。
永夜駝鈴傳塞上, 極天樹影遞關(guān)東。
時平堡堠生青草, 欲出軍都吊鬼雄。
康有為
光緒十四年(1888)夏歷五月,作者到北京應順天鄉(xiāng)試,未中;八月,游明十三陵,出居庸關(guān),登萬里長城,出八達嶺。游興頗壯,意氣甚豪,曾作詩數(shù)十首以紀之。本詩和下面一首《登萬里長城》,就是其中的兩首。
居庸關(guān)舊稱軍都關(guān)、薊門關(guān),在北京市昌平縣西北部,長城要口之一,控軍都山隘道中樞,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形險勢要,向為交通要沖。詩題為“過昌平城望居庸關(guān)”,從“望”字落筆,視野開闊,氣象恢宏,極寫居庸關(guān)的雄偉氣勢和塞上蒼茫風光,風格豪放爽健,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本詩以寫景為主,而且寫的是塞上風光。邊塞壯美雄奇,曾使無數(shù)詩人心折而命筆,僅盛唐邊塞詩人就留下了許多描寫塞上風光的名篇佳作。前人的豐厚遺產(chǎn)既是后人寶貴的財富,卻也給后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能否有后來居上的勇氣和能力?本詩作者交了一份有出息的答卷:“意境幾于無李杜,目中何處著元明!”(《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既有對傳統(tǒng)的繼承,又開辟了新的意境。
詩歌首聯(lián)寫城寫山,突出一個“遠”字。逶迤,彎曲連綿狀;岧,同“迢遞”,遠伸不絕狀。城上矮墻和西山諸峰起伏曲折,綿亙不斷,直向遠方伸展,顯得幽遠、深邃;而配以雨后彩虹和萬株紅柳,又有了明快、爽健的色調(diào)。頷聯(lián)寫原野,突出一個“大”字。原野開闊,云層就顯得低垂了,有如雄鷹盤旋;原野向遠方伸展,又好比駿馬展足奔馳。兩個生動的比喻,寫得極有氣勢。這兩聯(lián)一靜一動,動靜結(jié)合,蒼茫中洋溢著勃勃生機;而同聯(lián)的上下句分別描寫天上、地下,構(gòu)成一幅渾成的立體畫面。這樣的描寫,既切合“望”中所見,又突出了塞上風光莽莽蒼蒼的典型特征,說明了作者觀察之細和描繪之工。寫到這里,似乎已造塞上風光蒼茫遠大的極致,難以復加了,但作者在頸聯(lián)中又以“傳塞上”,“遞關(guān)東”之句,借助聽覺、視覺和想象,把空間拓展到無邊無際,深合古代畫論家所謂的“意余于象”的旨趣,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的天地。詩的尾聯(lián)最耐人尋味,上句說由于天下承平日久,烽燧不起,以致烽火臺擱置不用而荒廢了,長了青草了;下句說自己想越過居庸關(guān)去憑吊為國犧牲的將士。“鬼雄”一詞出自《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既然天下太平,兵革廢置,又怎么突然悼念起早就死難的將士了呢,豈不有悖于“聞鼙鼓而思良將”的常理嗎?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我們知道天下其實并不太平,列強正緊鑼密鼓地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因此,“時平堡堠生青草”并非是一種謳歌,而是對滿清統(tǒng)治者屈辱妥協(xié)政策的嘲諷和對國家武備松弛現(xiàn)狀的憂慮。就在這一年,作者曾上書吏部尚書徐桐說:“天下可哀之事,未有禍亂已至而不聞,傾覆將及而不知者”,“而言路閉塞,上下宴安,若罔聞知”。可作尾聯(lián)的注解。
詩歌作于作者鄉(xiāng)試失利之后,但詩中熱情地歌頌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并抒發(fā)了對國家現(xiàn)狀的憂慮,情緒高昂,胸襟闊大,不為一己之成敗利鈍而傷神勞心,這種以國家蒼生為重,以個人功名利祿為輕的精神,是難能可貴且令人感佩的。正是這種精神,促使作者日后領(lǐng)導了“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運動,成為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的領(lǐng)袖。
上一篇:馬祖熙《過文登營》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范寧《過零丁洋》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