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與翻譯、賞析
李白
海客談瀛洲①,煙濤微茫信難求②。越人語天姥③,云霓明滅或可睹④。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⑤。天臺四萬八千丈⑥,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⑦,一夜飛渡鏡湖月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⑨。謝公宿處今尚在⑩。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11),身登青云梯(12)。半壁見海日(13),空中聞天雞(14)。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5)。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16)。列缺霹靂(17),丘巒崩摧。洞天石扉(18),訇然中開(19)。青冥浩蕩不見底(20),日月照耀金銀臺(21)。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22)。虎鼓瑟兮鸞回車(23),仙之人兮列如麻(24)。忽魂悸以魄動(25),怳驚起而長嗟(26)。惟覺時之枕席(27),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28),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釋】 ①海客:航海歸來的人。瀛洲:神話里的海中仙山名。②煙濤:海中的煙霧和波濤。微茫:渺茫。信: 實在。求: 尋找。③天姥 (mu母): 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南。④云霓 (ni泥): 云霞。明滅: 時隱時現。睹: 看見。⑤拔:超出。五岳: 我國五座名山的總稱。掩: 蓋,勝過。赤城: 山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北。⑥天臺: 山名,在天臺縣東北。⑦吳越: 偏義復詞,指越地。上述各山都在越 (今浙江)境,與吳(今江蘇南部) 無涉。⑧鏡湖: 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⑨剡 (shan善)溪: 水名,在浙江省東北嵊縣境內。⑩謝公: 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曾經過剡溪,去游天姥山。(11)謝公屐(ji幾): 謝靈運登山,特制裝有活動齒的木屐,上山抽去屐下前齒,下山抽去后齒,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12)青云梯: 形容山間高曲山路。(13)半壁: 半山腰。(14)天雞: 神話傳說中的雞名,每天第一個見日出而鳴,天下雞皆隨之鳴叫。(15)暝: 暗。(16)澹澹:水流動貌。(17)列缺: 電光。霹靂: 雷聲。(18)洞天: 仙人所住的洞府。(19)石扉 (fei非): 石門。訇 (hong) 轟然: 大聲。(20)青冥: 青色的天空。(21)金銀臺:仙人居住的樓臺。(22)云之君: 即云中君,云神。(23)鼓: 彈奏。(24)如麻: 形容極多。(25)悸 (ji 季): 心驚。(26)恍: 忽然。(27)覺: 醒。(28)摧眉: 低頭。折腰: 彎腰。
【詩大意】 海上的來客向我夸說蓬萊仙島,但它煙波浩渺,叫人那里尋找?越人介紹的天姥山,云霞閃爍中,或可看得見。天姥高與天相連,橫空出世間。高過三山和五岳,蓋過天臺赤城山。天臺四萬八千丈,只好拜倒在東南。
我想夢中游天姥,月夜飛過了鏡湖。鏡湖明月將我送,送我來到剡溪中。謝靈運的宿處今仍在,清水蕩漾猿猴鳴。穿上謝公登山屐,輕松登上青云梯。半山腰上看日出,空中傳來曉雞啼。山中的道路千回萬轉,它真使人留連忘返。正靠在石崖貪看花草,想不到天色忽然昏暗。熊在咆哮龍在長吟,巖石和泉林都在震顫。黑云沉沉要下雨,水光蕩漾起云煙。電光一閃霹靂鳴,傾刻地裂山欲崩。雷電中閃現出仙人洞府,兩扇石門訇的一聲大開。蒼天茫茫無底無邊,神仙的樓臺展現在眼前。神仙們紛紛從天而降,清風是他們的坐騎,彩云是他們的衣裳。老虎為他們彈奏琴瑟,鸞鳳為他們駕起車輛,密密麻麻一大幫。忽然間我的心里一顫,迷離中發出一聲長嘆。眼前只不過是睡眠時的枕席,先前的煙霞全然不見。
人間行樂也是如此,古來的萬事似流水一般。您問我一去何時回還,暫且把白鹿牧放青崖間,出發時好騎它游訪名山。我怎能低頭哈腰侍奉權貴,叫我緊皺雙眉,不得心歡開笑顏!
【賞析】 此詩寫于天寶四年(745),又名《別東魯諸公》。東魯是詩人隱居和游覽之地。當時李白要離山東而到南方游歷。這之前,李白曾供奉翰林。他在長安不僅看到了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而且也因自己恥于趨奉而遭到權貴們的排擠。離開長安以后,李白不僅沒有因此而屈服,他那不事權貴、傲岸不屈的精神更加昂揚起來。本詩正是這種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精神寫照。
天姥山有不少神話傳說,如《后吳錄》載:“傳云登者聞天姥歌謠之響。”這是天姥山名的來歷。詩題是說,把夢游天姥山之情景吟為詩歌,贈給將要離別的朋友們。
詩分三段。第一段從開頭至“對此欲倒東南傾”,是寫入夢緣由。開頭四句說: 從海上回來的客人們,把瀛洲仙島說得那樣美好,但它隔著煙濤渺茫的大海,實在不易找到。越人經常贊美的天姥山,在五彩繽紛的云霞之中,時隱時現,說不定倒是可以看到的。從詩人的真實思想情況看,他受到道家思想影響,熱衷于求仙訪道,但生活經驗使他又感到成仙不大可能,仙境也不易尋求;而天姥是實際存在的一座名山,倒是可以一游的。從藝術構思的角度講,這主要是以仙島陪襯名山,使之并列,加以神秘化,從而為后面寫奇幻的夢境作鋪墊。接下四句是對天姥山的正式介紹,但詩人并不直說天姥山究竟多高,而是拿世上絕高極聳之物來陪襯它,從而突現出天姥山的高大、雄奇! 論高,萬物莫高于青天,但天姥卻 “連天向天橫”,仿佛是它頂住了青天,沒法再向上發展,才歪過頭向天際橫去。中國諸山,莫高大于 “五岳”,但它 “勢拔五岳” 而又掩蓋過“赤城”。天臺山雖號稱“四萬八千丈”,但它卻在天姥之腳下,嚇得歪著身子,向 “東南傾” 斜,好像要倒下去了。詩人簡直把 “小巫見大巫” 的神態寫活了!至此,已把天姥山的高大描繪得淋漓盡致,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向往了。
第二段,從“我欲因之夢吳越”到“失向來之煙霞”,純粹是對夢境的描寫。
先寫 “夢游天姥”的路線: 我因聞越人傳說而游天姥,夢中便飛渡了月光照耀之下的鏡湖。湖光月色照著我的身影,又把我送到剡溪,我經常向往的晉代詩人謝靈運,其游宿之處至今尚存,那里的環境真是美極了:淥水蕩漾著漣漪的波紋,山澗還不時傳來猿猴凄清的叫聲。這幾句雖僅是寫入天姥之路線,但意境卻極其奇妙。說湖月 “照我”而又“送我”,足見明月對我的無限情誼;特別是將此游與古代山水詩人聯系在一起,不僅借宿,而且要“借屐”登山,可見此意境是何等美妙! 果然,詩人腳著謝公特制的登山木屐,登上了高入青天的山路,僅僅登上半山腰,便看到了海上日出的奇觀,可知此時便“一覽眾山小” 了。而此時卻又“空中聞天雞”,可知無限的美景還在后頭呢。
接下去寫游天姥時所見的“奇路、奇花、奇云、奇泉、奇雨、奇雷”:天姥山的山巖千回萬轉,迷離不定,詩人正在異彩奪目的奇花異石中眷戀著,忽然烏云壓頂,天色昏暝起來;這時,從巖頂流下的泉水,激蕩如怒,似熊羆咆哮,蒼龍長鳴,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之間;連幽深的山林、重疊的山巒也為之驚懼戰栗了! 看看天上,云朵烏黑,將雨不雨,云中似乎還有流水蕩漾,泛起迷濛的煙霧。天色忽又一變,雷電交加,連山丘峰巒也為之崩塌了! 此境寫得參差錯落,恍忽迷離,令人應接不暇,真是非凡的奇觀!段末,詩人巧妙地借奇觀中的霹靂,又為我們打開了神仙世界的大門,只見那里的天空遼闊,清徹透明,無邊無際,日月高照,輝映著金碧輝煌的宮殿和亭臺樓閣。云神、雨神,穿著彩虹般的衣裳,乘清風如同騎馬,飄飄忽忽地從天而降。老虎為他們彈琴鼓瑟,鳳凰為他們駕車; 仙人們成隊成列,真是多得數也數不清啊!這時“忽魂悸以魄動”,一曲驚心動魄的夢游交響樂便戛然而止,使詩人也發出深深的慨嘆。
第三段,由 “世間行樂亦如此”至篇末,寫夢醒后的感慨,點明 “留別”的題旨。他告訴東魯的朋友,世上的行樂之事亦如游仙夢一場,古來的萬事萬物,亦如東逝之水,還是把它們丟到腦后去吧。最好是“放白鹿,訪名山”,到快樂的天地中去遨游,我們怎能低頭哈腰地去侍奉那些權貴小人而使自己經常生活于苦惱之中呢!
此詩寫 “夢游”,以夢境為中心; 在打開“石扉”之前,場面是那樣的驚險萬端,震人心弦; 打開“石扉”之后,神仙的世界又是如此的鮮艷絢麗,彩光閃閃。這樣前后互相襯托,就更顯得波瀾起伏,氣象萬千,真所謂“闔辟縱橫,變幻超忽”,“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這是本詩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此外還應指出三點: 第一,在吸收前人成果與獨創方面的成就。胡應麟在《詩藪》中說:“《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皆學騷者。”細讀全詩,無論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都與屈原作品有血緣關系,但詩人并不是簡單地摹擬,而是從造境的新奇,語言的靈活多變方面,充分表現了在繼承基礎上的大膽獨創精神。第二,意境奇幻,脈理清晰。此詩雖語言參差錯落,意境變幻超忽,音響時低時昂,氣勢闔辟縱橫,但又變而不亂。首寫入夢之因,次寫夢中波瀾,再寫怎樣驚醒,醒后如何發出慨嘆,真是有條不紊,眉目清楚。第三,詳略得體,重點突出。這詩的第一、三兩段,用筆很少,這是符合本篇內容要求的。因為第一段只是越人的介紹,不過是入夢的引子,寫多了就會顯得累贅。第二段是詩人理想所在,愈奇幻美妙,就愈令人神往;再者,如果寫夢像為尋常游山,反而失去了夢境的真實;只有愈奇,才會愈真,因而必須詳寫,夸張地寫。第三段的功夫在畫好龍之后的 “點睛”上,“睛”點得好,就會活靈活現,滿篇生輝。
上一篇:《夢游人謠》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歡樂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