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竹里館》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王 維
獨坐幽篁里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釋〕
①本篇與前首《鹿柴》同為王維《輞川集》二十首之一。②幽篁,深邃陰暗的竹林。《楚辭·九歌·山鬼》:“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
〔分析〕
唐玄宗天寶七載(公元748年),王維在長安南面藍田縣的輞川,購置了一座別墅。這時,名相張九齡早已貶死他鄉,朝政掌握在李林甫、楊國忠一班小人手里,王維早年的抱負當然無法實現。于是,他縱情于青山綠水之間,過著亦官亦隱的風雅生活。
輞川優美的自然風光,使詩人鐘情不已。他一連寫了20首五言絕句來加以贊美,匯成為一本詩集——《輞川集》。《竹里館》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句,詩人點明了人和地。人,只有詩人一個,獨自坐著。地,是在深邃密茂而又十分幽靜的竹林里。給人以清靜、優雅、孤獨、冷寂的感覺。一個“獨”字,對全詩起著極為重要的提挈作用。
第二句,點明了事。事,共有兩件。一是彈琴,二是長嘯。講到彈琴,人們就會想起鐘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琴能言志,同時,彈琴又是為了尋覓知音。講到長嘯,也有一個故事。《南史·漁父傳》記載:“孫緬為尋陽太守,恒于渚際見一漁父,神韻瀟灑,垂綸長嘯。緬甚異之,欲招以共仕,漁父悠然鼓棹而去。”所以,長嘯既表示著自由,又表示著隱居不仕。詩人的長嘯,同樣是表示了他決意回歸田園的心態。
第三句,呼應首句,又是首句的發展。“深林”指的就是“幽篁”。“人不知”正是“獨”的具體表現。那么,是不是真的沒有知音了呢?詩人將在最后給以回答。
第四句,是對“人不知”的回答,也是全詩的總結。知音者,唯林間明月耳! “一片冰心在玉壺”。明月,是清廉正直的象征,是心情曠達的象征,也是光明磊落的象征。明月知我心,詩人的襟懷,必然也和明月一樣。
竹里館是輞川的一個景點。詩人在這里并沒有對景色作種種描述,卻是通過他在竹里館的活動,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從而,把一首描寫自然景色的詩,寫成了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在欣賞這首小詩高雅的藝術手法同時,讓我們學到了怎樣用詩來抒發感情的寫作特色。所以,我們對王維的詩,是不能僅僅停留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層次上的。
順便說一句,古代“嘯”字是讀去聲的(xiao)。這樣,它就很自然地同“照”字押韻。因為,在古典格律詩里,不同聲調的字是不能押韻的。
〔評說〕
吳煊等《唐賢三昧集箋注》:“幽迥之思,使人神氣爽然。”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以上四詩(按:指《鹿柴》、《欒家瀨》、《竹里館》、《鳥鳴澗》),皆一時清景與詩人興致相會合,故雖寫景色,而詩人幽靜恬淡之胸懷,亦緣而見。此文家所謂融情入景之作。”
上一篇:散文賦《秦士錄》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答謝中書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