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丹湖
位于天柱峰東南3.5公里的良藥坪,湖底海拔1095米,湖面海拔1108米,是一座新建成的多功能的人工湖。攔水壩為重型滾水壩,長52米,高13米,建在回獅峰與登仙峰之間的隘口處。湖的匯水面積為0.44平方公里,湖水面積2.26萬平方米,蓄水量為10萬立方米。湖水平瑩如鏡,清澈見底,粼粼波光倒映著四周的山巒秀色。泛舟湖上,猶如在奇峰秀巒中穿行。湖面東側的左慈煉丹房和伸向湖心的煉丹臺以及左慈煉丹的美好傳說,豐富了煉丹湖的文化內涵。湖的下游是百丈峽谷,湖水終年通過滾水壩,直瀉而下,一幅巨大的流泉飛瀑,噴珠漱玉,使高山平湖顯得更加神采壯觀。
〔古詩文賞析〕 上 煉 丹 明·卞訓
百年能得幾時閑,偷得閑來便看山。
殿角黑云拖雨過,松頭白鶴采芝還。
藥爐火暖春常在,仙院塵消戶半關。
夜靜月明吹紫竹,引來丹鳳五云間。
東漢初平至興平(190~195)年間,左慈在天柱山修道煉丹,至今從山腰到山頂,多處留下他煉丹遺址。著名有三處,曰上、中、下煉丹。上煉丹在主峰區,原為舊潛陽十景中的丹灶蒼煙。今已修成人工湖,因此湖名煉丹。
卞訓在閑逸之暇,游覽了上煉丹,親身領略到此處人間仙境美好境遇。
一、二句是交代作者游覽的背景,忙碌之余,悠閑自逸,信游上煉丹。
三、四句,工整對仗,緊接一二句,筆鋒一轉,即景直書。這是寫環境的幽美。第三句中的“拖”“過”二字,寫出天氣變化之快,晴中雨,雨中晴,瞬息萬千。第四句寫雨過之后,天青嶺黛,群山如洗,百鳥和鳴,白鶴采芝,好一個出處,好一派靜中動,動中靜的和諧美。
五、六句,把實景與美好的傳說緊扣在一起,運筆自然,浮想聯翩。五指峰麓有一巨巖,呈褐色,傳說是左慈焙藥處,名焙藥巖。這里叢綠掩映,煙霧繚繞,忽隱忽現,在晨曦新露,旭日和煦之際,焙藥巖呈火紅色,猶如“藥爐火暖”,紫霧升騰,似縷縷青煙。這時,遍谷紫氣嵐光,一切都似乎在“半天”之中。作者的筆下,上煉丹已不是什么山巒球抱的谷地,而是人間“仙院”的天賦勝境。
結尾兩句,寫上煉丹的夜景。山野之夜,萬籟俱靜,“月明”如晝,這時,當有管弦之樂。不僅人們要盡情歡娛,“丹鳳”也在五彩云中,給以助興。卞訓的筆力之深,感情之豐富,當是來此優美的境地,面對這么美好的大自然的絕妙佳境,夢筆也會生花。
如今,上煉丹修成煉丹湖,高山平湖,別有一番風韻。還是這塊地,還是這片天,山色未改,又添湖光,確實景中有景,引人入勝。
(鄭博文 張王根 彭學保)
〔現代散文〕 翻過晴雪嶺,沿著綠蔭遮蓋的山路而上,便到一個坪口,呈現在游人面前的,是一處人造的高山平湖,煉丹湖。
煉丹湖原是一塊高山盆地,四面高山環抱,地勢豁朗而幽深,舊名良藥坪,為漢末左慈燒藥煉丹的地方。坪中林木蔥郁,遮天蔽日,山是綠的,水是綠的,連天色也似乎被映得綠茵茵的。置身其中,如掉進一片翡翠之中。坪口四塊條石橫臥溪上,橋下泉水叮咚,溪谷如帶,清澈見底。游人遠足而來,無不掬飲一番,品 一品這山泉的清冽甘甜之美。坐在橋上,舉目四望,群峰劍列,直插云天,氣勢磅礴。那峰頂上巧奪天工的怪石,如麒麟,如金龜,如月牙,如貓捕鼠,無不形神畢肖,令人浮想聯翩。那悠悠的白云在山頭飄蕩,似乎在和怪石嬉戲。回視橋上,恰似酈道元在《水經注·洧水》中所描寫的:“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特別是那溪中群群游魚,“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不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住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青松綠林間,山禽不停地鳴叫歌唱。在此小坐,如入仙境,使人能充分領略山林中動與靜和諧統一之美。
良藥坪又叫上煉丹,在良藥坪左邊山凹怪石中,有一平臺,上有一水池,久雨不盈,久旱不涸,名曰煉丹臺。相傳左慈當年在下煉丹(賀家坂)和中煉丹(汪家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均未能煉出仙丹,后來棲隱良藥坪,終于煉了出來,于是便在登仙峰飄然而去。煉丹臺奇特崢嶸,橫臥如麒麟,故又名麒麟巖。古時曾有不少游人來此憑吊。明代詩人羅莊詠道:“仙人煉藥已成丹,飆車一去何當還。火冷丹爐煙未息,至今仙跡余名山。”這里,每逢雨后,晴天朗日的朝暮,常見裊裊上旋的薄云涌出林間,忽而銀海鋪地,忽而一帶如絹,變化無常,瞬息萬千。平時則是輕煙裊裊,旋于林薄,好象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冒出的縷縷煙霧,故名“丹灶蒼煙”,列為“潛陽十景”之一。明代兵部尚書史可法曾來此游覽,賞其景致,嘆為奇觀。詩人盧柱游此吟道:“蒼蒼一縷煙,裊裊出蘿薜。仙風四散吹,俱帶金丹氣。”
良藥坪是天柱山一大游覽景區。離坪不遠,有岳云山館遺址。這里背負天柱,面對迎真;飛來、月牙、銜珠、石印諸峰屹立于左;天獅、麟角、覆盆、少獅等峰擁于其右;還有潛河如銀帶,躍然游人前。昔日的良藥坪,如今已改造成美麗的高山平湖。山色青青,碧水盈盈。山巒秀色,藍天白云倒映湖面。游人泛舟湖中,如船行白云之中,穿移山巒之巔,更增添了詩情畫意。
(舟楫)
〔民間文學〕 今日的煉丹湖,即昔日的良藥坪舊址。良藥坪,又稱上煉丹。相傳漢末廬江方士左慈曾在這里結廬精思修煉。他先在九井河畔的賀家坂筑臺煉丹,世稱下煉丹。數年之后,丹沒煉成。他就沿九井河上溯至汪家坂,又在汪家坂筑臺煉丹,世稱中煉丹。幾年以后,丹還是沒煉成。最后,他來到了良藥坪。只見這里四圍青山,一坪翠綠。天柱源水汩汩長流,丹砂峰頂夜顯紅光。加之滿坪奇花異卉,四圍名木古松,實在是個修道煉丹的出處。他大喜過望,便棲隱于此。數年不下山,終日采藥燒煉。幾年以后,功到丹成,煉制出“九液金丹”,并把自己煉丹的經驗總結成書,名《九丹金液經》,授予弟子葛玄。左慈煉成的丹,服之能隱形遁身,變化萬千;用之能呼風喚雨,役使鬼神。他在天柱山中曾多次用幻術戲弄曹操。一次,曹操行軍路過潛山,忽思鱸膾,詔左慈,左慈取銅盆釣得數十尾。曹操釋魚于溪,一看全是柳葉。當年左慈棲隱的地方,今名煉丹房。這里每逢雨后初霽、日朗氣清的晨昏,常見裊裊上旋的薄云,起于林間。有時似初賞的炊炘,有時似乍息的灶煙,蒼翠明滅,濃淡不常,好象老君爐中的不息的煙霧。
(鄭博文 張王根 整理)
上一篇:描寫《靈谷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煦園》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