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原文與翻譯、賞析
山石犖確行徑微①,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②。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③。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④。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⑤,出入高下窮煙霏⑥。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⑦。當流赤足蹋澗石⑧,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⑨。嗟哉吾黨二三子⑩,安得至老不更歸(11)
【注釋】 ①犖(luo洛)確:山石不平的樣子。微:窄。②支子:即梔子,常綠灌木,夏季開白花。③?。?依稀、模糊,也可作稀罕解。④疏糲(li利):粗糙的飲食。糲,糙米。⑤無道路:是說不擇道路,隨意走去。⑥窮煙霏:走完了煙霧彌漫之處。⑦櫪:同“櫟”,一種高大的落葉喬木。⑧蹋: 同“踏”。⑨局束:局促,不自在。鞿(ji基):馬嚼子。 ⑩吾黨二三子: 指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幾個人,即同游者李景興、侯喜、尉遲汾。(11)不更歸: 不再回去。歸,指回到城里做官。
【詩大意】 山石高低不平路徑狹窄,黃昏時分來到寺宇只見蝙蝠亂飛。走進殿堂,坐在階前,此刻一場新雨剛剛下了個夠,芭樵葉子很大,梔子花開得也很繁盛。寺僧夸說古壁上的佛畫繪制得好,擎著燈火一起觀看,因光線暗沒有看清楚。小僧鋪設了床榻,拂凈了坐席,準備了飯菜,粗糙的飯菜也足以飽我饑腸。深夜靜臥床上,所有的蟲聲都聽不到了。這時月亮從嶺上升起,清光灑進門扉。天明不勞寺僧相送,繼續前進不擇道路,隨著坎坷的山路穿過煙霧彌漫之處。山紅澗碧色彩斑斕,時而見到十圍那么粗大的古松老櫟。光著腳在澗流中踩著石頭前行,泉水激激響著,山風吹起我的衣襟。人生這樣地度過自是可樂,何必要過著不自在的幕僚生活被人驅使?唉!我們這幾個志同道合的同游者,如果能夠活到老都不再回城里做官,那該多好啊!
【賞析】 本詩并非歌詠山石,而是效法《詩經》,擷取詩篇首句二字為題,實際是一首紀游詩,記敘的是“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的見聞和感想。這首詩是韓愈于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自徐州前往洛陽途中,與李景興、侯喜、尉遲汾三人同宿于洛北惠林寺后補作(據方世舉《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另有 “當是南遷嶺外時作”與 “在徐獨游而作”二說,因為都沒有可靠的資料佐證,所以不選取。當然,如果不具體坐實旅游的時日和地點,也完全不會影響對全詩的鑒賞。
此詩的謀篇布局與一般山水游記相同,即按照時間的順序,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采取移步換形、境隨景遷的寫法,詳略得體地記敘了作者從黃昏入寺夜宿到翌日晨出寺山行的整個過程。
開篇四句寫“黃昏到寺”。首句一筆帶過詩人入寺前的行程;次句用“蝙蝠飛”烘托山寺的暮色;三句先寫進入殿堂再轉身坐在階前觀賞寺院的花木,并用“新雨足”生發出下句的“芭蕉葉大梔子肥”。第四句的“大”、“肥”二字準確地狀摹了芭蕉葉和梔子花,形象鮮明,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僧言”六句,兩句一意,敘述夜宿情事。一是寺僧夸說古壁的佛畫好,由于作者反對佛教,對此不感興趣,所以盡管“以火來照”,也實在看不見多少東西。二是僧人“鋪床拂席置羹飯”,為來客忙個不停,表現出樸素的人情美;雖然齋飯寒素,作者還是飽餐一頓,這就暗示到寺前已經爬了漫長山路,饑渴難挨了。三是作者“夜深靜臥”難以成眠,從聽百蟲合奏一直到百蟲絕響,從看 “月出嶺”一直到 “光入扉”,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作者的心境也為之凈化、百慮也為之一掃了。
“天明” 六句寫出寺山行?!疤烀鳘毴ァ钡?“獨去”,一般有二解: 一是理解為寺僧沒有遠送,作者與同游者一起登程;一是理解為夜宿后他們將分道揚鑣,作者先離寺出行。“天明”二句,詩意承前而有跳躍,大意是說,因為曉行,煙霧彌漫著山路,作者隨著高低的山勢、不擇道路地走著,一直到煙霧的消盡處?!吧郊t”二句,一句一景,是靜景的描繪,頗具色彩,并表現出澗底的景觀特征;“當流”二句,結合人物活動寫澗流、水聲、谷風,是動態的刻畫,“赤足”的字樣還能見出作者愜意的情懷。詩文不露痕跡地由景語過渡到情語,由描述過渡到議論。
結尾四句用議論以寄慨,表現出對官場的厭倦,不愿過著被驅使的生活。作者的這種感慨是他從領略到的山野自然美和感受到的世間人情美的比照中自然得出的。應當說,情調健康,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和認識價值。
韓愈“以文為詩”早已成為定論。這首詩就是山水游記的詩化,或詩化了的山水游記,自然是作者“以文為詩”的一個例證,也是作者對山水詩的可喜開拓——全篇都用七言,“支”、“微”二部韻通押,中間不換韻,并全是“賦體”,直陳其事,白描寫景,獨具一格。何焯《義門讀書記》評此詩時說:“無意求工,而文自到,一變謝家 (謝靈運、謝朓)模范之跡,如畫家之有荊 (浩)、關 (仝)也?!笨芍^切中肯綮。
上一篇:《小草在歌唱——悼女共產黨員張志新烈士》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岢嵐謠(節選)》原文與翻譯、賞析